至少流行年的麻风病,到底有什么神
1月30日,是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第35届“中国麻风节”,也是第69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麻风患者,共创美好生活”。 麻风病,这个名词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怎么听过,但它并非平平无奇,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它可是个恶魔般的存在。试想,国际和国内都为之专门设立一个纪念日的病种怎么可能会普通? 它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关于麻风的记载。漫漫历史长河,麻风的发病率曾居高不下,这种病的早期,皮肤会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导致广泛的皮肤损伤、溃烂,手足麻木,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与麻风病人所遭受的恶意比起来,恶疾显得不值一提。当时的医学水平解释不了这种怪病,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遗传病,一种诅咒,或是上帝的惩罚,麻风患者是“风吹来的恶魔”。一旦确诊为麻风,就可能面临被人群疏离、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他们被嫌弃,被驱逐,被迫与现世断绝联系,由此成为无根的“活死人”。而麻风病的致死过程很长,他们往往要携带着特征显著的恶疾“苟且偷生”。 年来,为战胜、终结这场可怕的瘟疫,人类与麻风的抗争从未停止。 年,找到了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杆菌 年,找到了麻风病的传播途径——近距离的飞沫和密切接触 年,发现了麻风病的治疗药物——氨苯砜 随后“氯苯吩嗪”、“利福平”等一批麻风病的特效药相继问世,麻风病终于可以治疗了。到了现今,麻风已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普通疾病。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传染病就消灭了呢?并不是! 据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年我国新复发麻风患者数逐年减少,但是,在年全国新发患者还有例,复发31例。不过不用太过恐慌,麻风病的新发患者的发现率仅为0./10万,这在全球已处于低流行水平。 尽管麻风病的发病已经很少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认识和预防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院疾控科党小组带领科室成员也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到来之际开展了麻风病科普宣传活动。医务人员们在门诊大厅通过电子屏循环播放宣传海报2小时;在宣传栏放置疾病知识活页余份供过往的患儿家长翻阅或留存;在门诊广场发放疾病宣传折页余份,并在现场讲解麻风病的前世今生、常见症状和核心防控知识,旨在向患儿及家长普及疾病知识,唤起公众对麻风病人的关爱。 门三支部疾控科党小组在此次宣传活动中,以党建带团建,紧紧围绕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中心思想,有效地推动疾病科普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广泛深入了解麻风病的形成以及防治过程的同时,进一步消除了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消除麻风危害,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发生,引导社会关心尊重麻风病患者和防治工作人员,切实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过,没有参加宣传活动的朋友也别着急,只需知道下面这几条,您对麻风病的了解度就能击败90%的人! 麻风病的病原菌:麻风杆菌。 传染源: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也有可能传染。另外,接触或食用犰狳也能引起感染。(再次强调:野味不属于餐桌,请管住自己的嘴!) 犰狳(qiúyú),挺可爱的,但千万别碰 易感人群: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 预防小知识 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病患者时戴口罩; 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平均2~5年,最长可达到20年),如果出现“不痛不痒的皮肤病”、“四肢麻木”、“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三个月以上)”“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手或足发生反复无痛性伤口、溃疡或容易烧/灼伤”“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等可疑症状,应该主动去皮肤科检查治疗,或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联系咨询; 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麻风病,早诊早治可避免畸形,只要服1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治疗半年或1年即可完成疗程并治愈; 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 麻风疫苗≠麻风病疫苗!“麻风疫苗”全称是“麻疹、风疹二联疫苗”,是预防麻疹和风疹的生物制品,并不是麻风病疫苗,因此没有预防麻风病的功效。 看到这里,相信您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而且,我们应该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传染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包容,而不是歧视与偏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消灭麻风病,共创美好健康生活。 THEEND 推文创作 ●文字:门诊第三党支部、疾控科●图片:门诊第三党支部、疾控科部分源于网络●排版:党办赵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0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万赞TikTok上百万外国网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