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文坛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被传染上了麻风病。王粲的文学成就很高,当时称为异才,与医圣张仲景有很深的交往。一次张仲景对他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前后,你的眉毛就会脱落。再过半年以后,你将会死去。”王粲听后十分不高兴。他以为自己平时注意卫生,出身高贵,爱好风雅,身体很好,就不去理会张仲景的话,也不吃张仲景为他配制的药物。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再次相见,张仲景说:“你没有吃过药,因为你的神色和平时一样,你为什么是如此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快去服吧,不然就麻烦了。”王粲始终不相信仲景的话,说:“我身体很好,你不必多虑!”20年之后,王粲果然发病,眉毛慢慢地脱落。刘表嫌其长得太难看,不愿将女儿嫁给他。最后,王粲确是死于麻风病。唐代初期的文坛上,出现了卢照邻、杨烱、王勃、骆宾王四位以文章名满天下的“初唐四杰”,但其中的卢照邻年纪轻轻却患上了麻风病。卢照邻以博学善属文而著称,唐高宗乾封三年(年)为益州新都尉。在任期间,因感染了麻风病而去职。由于他刚刚入仕不久就患恶疾,所以推测当时他大约20多岁的样子,年纪是十分轻的。咸亨四年(年)他在长安养病,曾“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当时名医孙思邈正与他同住在光德坊的官舍里,他得以有机会向孙思邈请教医道,实际他已自知得了不治之症。不久,他隐居于太白山中,专门以气功服饵作为自己每天的消遣,期待有一天能峰回路转,病情变好。想不到后来疾病竟渐渐加重,他的母亲、兄长不惜破产以供医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靠朋友韦方质、范履冰等人不时供给衣服和药物。后他又徙居阳翟之具茨山。在养病期间,他写作了《释疾文》、《五悲》等文章,“颇有骚人之风”。在《释疾文》的序言中,他说:“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只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云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他的《五悲》中,有《悲今日》及《悲人生》,可以想象在疫病的折磨下,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和疾病作斗争的心情。十多年以后,他的病越来越重,两脚痉挛,一手残废,行动艰难。至后来,他全身瘫痪了。卢照邻在难堪的疾病长期折磨中极度绝望,他实在忍受不了自己像个废人一样,遂与自己的亲人告别,自投颍水而死,死时才40岁。可恶的疾病过早地夺去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文学家的生命。隋唐五代时期患麻风病的不仅仅是个别现象,麻风病是影响人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疾病。《旧唐书·罗艺传》说曹州女子李氏自言能通鬼物,有人得了麻风病,经她治疗后,病竟然好了。消息传出,“病人自远而至,门多车骑”,想不到唐初得麻风病的人竟然这样众多。唐末有一朝中官员,找到御医梁新,让他诊视自己的病。梁新一看就说:“这是麻风病,而且已是晚期,你要快点回家去处理家事。”这位官员听后心里非常紧张。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刚来京城的鄂州名医赵鄂。赵鄂对这位朝官说自己精通医术,朝官就下马让赵鄂替自己检查。赵鄂看后,也说病情已经很危急了,与梁新所说完全一样。他静静地思考了一下,说:“只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能治好你的病,那就是放开肚子吃肖梨,不要怕多。实在吃不下,就绞出汁后喝。这种治法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官员到水果摊前,买了一大包肖梨快马加鞭地回到家。此后十数天内他只吃肖梨,不吃其他的东西。吃到后来,突然间觉得自己精神好了起来,病也感到没有了。一些天后朝官见到梁新,连梁新这样的名医也大吃一惊,感到不可思议。《朝野佥载》记载:泉州人卢元钦感染上了麻风病毒,整个脸部都发生了溃烂,只是鼻根还有一点点好的皮肤。他听人说蚺蛇肉可治麻风病,所以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吃了一段,觉得味道还可以,就连续服了五天。过了三个月,卢元钦的麻风病竟奇迹般地治愈了。商州有个人也得了麻风病,家里人吓得要命,在山里面为他搭了间茅舍让他居住。一天,有一条黑蛇钻进了酒缸,死在里面,而病人并不知道,还是天天饮酒不误。直到某天酒缸见底,看到蛇骨,方知有蛇掉到里面了,而他的病也竟然好了。《朝野佥载》记载的蛇肉可以治好麻风病的故事,其实也是道听途说,作为稀奇古怪的故事而记录了下来,但反过来说明,当时人们只能靠偏方偶然碰巧治愈。药王孙思邈曾先后治疗过余例麻风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度佛教徒揭陵迦得了麻风病,孙思邈竟把他接到家里去住,热情地为他治病。麻风病的内容孙思邈记录颇多,如《千金要方》有药方10个,《千金翼方》有药方11个。他对麻风病的治疗,认为“一遇这种疾病,必须马上断盐,常吃松脂。一切公私物务,全部抛弃。”他认为麻风病愈后,一定要注意养生,不行房事。他特别强调:“毛病愈后一定要终身不行房事,否则会重新发作。”(本文节选自《中国抗疫简史》)《中国抗疫简史》张剑光著新华出版社年2月ISBN:-7---6定价:39.80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j/1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