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科学和仁爱的融合。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无论病情多么凶险,医生会和患者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只要有一线生机,医生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身为医护工作者,应该基于“对人类博爱、对他人尊重”的品格,带着大爱、悲悯、担当、奉献、求精、敬畏、谦逊、坚守等可贵品质,在从医路上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在健康中国路上,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希波克拉底说过:“哪里有人性之爱,哪里就有治疗”。英文单词“病人”,其印欧语词根是与“同情心”的词根一致的。要救治病人,就应当有大爱和同情心,要具体地去关心与理解每一个独立的个体。

“万婴之母”林巧稚,作为一位集理智与情感于一身的医学专家,行医生涯中与病人发生过很多感人故事。

关心产妇饮食

一天中午,正该吃饭的时候,一位产妇有了阵痛。林巧稚来到产妇床前,为她做检查。产妇疼得紧了,没顾上吃的饭菜放在了床头柜上。林巧稚把护士长叫到一边,问道:“我看见她的菜碗里有鱼。怎么可以让她吃鱼?她疼成那样了,哪里顾得上择刺?你应该考虑到的。”林巧稚的批评轻声细语,却让护士长半天说不出话来。她对林巧稚对于产妇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感敬佩。她与林巧稚共事多年,亲历过许多生死危急的场面,唯独这件小事,她一生都不曾忘记。

守护基层妇女健康

门诊的开业,让林巧稚接触了北京城区的下层妇女,真正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她们的病拖得太久了。平日里,能拖就拖,能扛就扛,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就去药铺里抓两服药。她们医院,协和更是想都不敢想。而眼下,协和的大夫成了她们的街坊,说话和气、医术高明不说,光是挂号费,就比别的诊所少了整整两角钱。两角钱对她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那是一家人两天的窝头和咸菜。林巧稚总是一边给她们检查、治疗,一边轻声细语地告诉她们一些自我护理、自我保护的方法。这些女人这辈子也没得到过如此的体贴和关心,就连她们的母亲,也从没这样教过她们。

医院虽是技术的搏斗场,但更是爱与被爱的展示厅。医学的大爱可减轻疾病的痛苦,缓解患者内心的压力。冰心老人的散文说得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意思是因哀伤而同情。其中,悲:指慈悲,是一种对人间苦难感同身受的情感;悯:指同情,是对苦难中人的尊重与共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很惧怕生病,而许多病都是突发的毫无准备的,所以容易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不同的人对疾病产生的负担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担忧、恐惧、难为情、抵触、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