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而约走进麻风村
来自百度 已经彻底治愈的麻风病患者,是完全没有传染性的。虽然有不少康复者仍存在一定的残疾和一些难于愈合的伤口,但那是由于神经损伤的后遗症所造成,就像小儿麻痹症所造成的后遗症一样。所以,身边有麻风病的康复者,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年12月2日,连续多个大雾天气后的又一个星期日。云开雾散后的麻风村还是那么安静,那么与世无争,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的泰然。星期天,这是一个不约而约的日子。八年了,从最初接洽十多位老人,到如今仅剩六位。八年中,每个星期天都是义工和老人们约会的日子,风雨无阻。这个约会将无限期延续下去,直至送走最后一位老人。这是义工们的承诺。整个麻风村一二十间房子,尚余六个老人,方圆几里之内无人烟,可以想象这里的白昼与夜晚,四野的风如何肆无忌惮;寂寥堂而皇之,长驱直入,充斥角角落落。而这些还不是老人们考虑的首要事物。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考虑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五号房的谢奶奶自去年开始原本视线极弱的双眼已全盲,今天看到她床上已换了冬被,问及谁给灌的被子,奶奶回答隔壁的老伙伴。隔壁的杨奶奶目力极弱,物体移动时方能看到个模糊的轮廓,且缺失了一条腿,出门晒太阳时,总是以屋子里唯一的条椅当拐杖,一步一挪移出门外。她就是这么一步一挪到谢奶奶房里,摸索着给谢奶奶灌的被子。第一次看到杨奶奶时,让人心生恐怖。一张口下嘴唇就耷拉下来,像吐出的长长的舌头,说几句话就需用残缺的手把下嘴唇与上嘴唇合上,整张嘴像台半自动机器。光看见机器在不停忙碌,而忽略了老人在说什么。但那时杨奶奶精神还好,视力也还好。 如今眼看着谢奶奶已全盲,杨奶奶也将全盲,这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个问题横在所有人心头,但没有人问出口。老人们不说未来,不提过往,不抱怨,不诉苦,只有无尽的感谢。感谢如今的好世道,感谢这世上好人多,感谢大伙儿带来那么多好吃的。给老人们做一顿午饭是麻风村义工活动的主要内容。两荤一素,义工们分工合作,各自忙碌。菜必适合老年人的口味,且稍微多煮些时候,酥烂些,适应老年人的牙口。义工雪莉每次来必给谢奶奶洗头,谢奶奶听话地任其摆弄,洗完头又有义工用剪刀给修理了一下,大家打趣谢奶奶漂亮了,谢奶奶开心得像个孩子。 刷锅、洗碗、扫地,这些举手之劳的事对这里的老人来说都是大事。八号房的爷爷央义工帮忙把空调遥控器设定为暖风。一个夏天下来,空调早已默认冷气,而没有手指又不识字的爷爷不会作精细调整。 没有儿孙,没有工作人员的六个老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生自灭。像九号房的爷爷说的,你们来了,这里就闹热了。“闹热”,这句地道的本地话表达了这里所有老人的愿望。 六号房的杨奶奶说,她就比死人多一口气。她说这话时是陈述语气,就像陈述一个事实,却让在场的人都感觉心酸。我们离开时,杨奶奶和谢奶奶都挪出屋子,大声说着感谢,大声说着再会,院里热热闹闹的样子。 很多第一次来此地做义工的新人说,回去的时候都感觉堵得慌,有泪点低的都是哭着回去的。 我们离开时,雾已完全散去,气温异常偏高。站在桥上俯瞰整个麻风村,这片没有任何标识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却暮气沉沉,冬的荒凉正在蔓延。 这处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都无法导航到的偏僻所在,如今尚余六个苟延残喘的生命。一场疾病把他们困在了此处。疾病早已治愈,病菌致残的躯体却跟随了他们一生。 这场疾病掠夺了他们的青春,掠夺了他们本该有的天伦,阻塞了他们回家的路,如今垂垂老矣,时日无多,或许你愿意在他们最后的时光送去一份关爱,送去一点暖意,哪怕只是去做个面带微笑的听众,那也是无上的功德。 —END—文/阿媛 图片/义工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东风镇宣传鼠疫知识宣传早知道蒙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