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逆转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是一种临床上难治的消化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慢性而严重的病理改变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肠上皮化生的癌变率为10%,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40%,西医认为不可逆转,需手术治疗。本人作为第四批河北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有幸拜李佃贵教授为师,学习浊毒理论及治疗方法。李佃贵教授作为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首创中医浊毒理论,应用化浊解毒法能够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 一、浊毒的含义 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病因。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浊毒致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法方药的学科。 二、浊毒的形成 当今社会浊毒有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几种浊毒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天之浊毒指目前空气污染严重,雾霾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浊毒物质。地之浊毒指目前水源污染、土源污染、食品污染严重,再加上转基因食品等,成为侵害人体的地之浊毒;人之浊毒指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精神焦虑、抑郁,情志不畅成为导致疾病的人之浊毒。天地人三种浊毒作用于机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生湿、聚浊、成痰、化热、留瘀,各种病理产物的蓄积,导致体内浊毒的产生。此时体内产生的浊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留于体内产生各种疾病。脾胃功能失调是体内浊毒产生的根本。 三、浊毒的证候表现 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病机,从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或几组具有浊毒特点的症候。临床表现为身体困倦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小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等证候。具体表现如下: 1、颜面五官:颜面粗黄,晦浊。或皮肤油腻,或咽部红肿,或眼泡红肿湿烂、目眵增多,鼻头红肿溃烂,鼻涕多,耳屎多,咳吐粘稠涎沫。 2、排泄物、分泌物:大便粘腻不爽,臭秽难闻;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3、舌苔:以黄腻、薄黄腻、黄厚腻、根部黄腻等多见,因浊毒的轻重不同有所差别。 4、脉象:以“滑脉”为多,可见弦滑、细滑、滑数等多种脉象。 四、浊毒的治疗法则 不同病症、不同脏腑、不同阶段治疗原则不同,但“化浊解毒法”贯穿治疗的始终。化浊解毒途径有三,从皮毛而解、从二便而解、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升清降浊、毒邪尽散。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增生/异型增生提出化浊解毒18法,包括通腑泄浊解毒、渗湿利浊解毒、达表透浊解毒、健脾除湿解毒、芳香辟浊解毒、祛痰涤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攻毒散浊解毒等,使体内浊毒从皮毛、大小便而出,恢复人体正常代谢状态。 五、浊毒的分层治疗 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增生/异型增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应用化浊解毒法贯穿治疗的始终。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药用藿香、佩兰、生薏仁、茵陈、白花蛇舌草、黄连、蒲公英、茯苓、白术等,并强调分层治疗,对于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黄芩、半枝莲、半边莲;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中度者,用黄药子、白英、冬葵子;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蝎、蜈蚣、壁虎等防癌抗癌。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常见十症包括:胀、痞、嗳、痛、烧、酸、溏、秘、烦、呆,舌质多红或紫黯,舌苔黄燥或黄腻,脉多弦滑或滑数。根据临床常见10种症状,化裁10个对症方剂,有效消除临床胀、痞、嗳、痛等症状。 阎英杰,女,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第四批河北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河北省针灸学会会员,邯郸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年本科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方向为老年病,师从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北京市名中医、医院老年科朱建贵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擅长治疗各种老年病、心脑血管病、各种肿瘤、糖尿病及并发症、肾病、周围血管病(脉管炎、糖尿病足、动脉栓塞、静脉曲张、静脉炎等)、风湿骨关节病、顽固性失眠、肝病等内科疑难病及月经不调等各种妇科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1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