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聚焦:莱阳古台庵

文/李全福

去黄金庵西南十四五里处有一座庵,名曰:古台庵。

相传在二千年以前,海阳庶村就是一座古城。在古城东北米处,建有一点将台,长约米,宽约50余米。后来,人们取土垫栏,点将台被蚕食,所剩面积不大了。人们曾从那里的地下挖出了小玉石猪、鸟、蝉等。到现在为止,人们还能不时的从地里刨出青铜箭头。那时,海阳及莱阳南大山一带是古战场,至今在房山(平顶山)、垛山的半山腰上,仍有半人多高的石墙环山而砌,那就是当初打仗时留下的防御墙。在古台庵东山上有一座古台,人们虽不知道它的用途(作者认为是瞭望台),但古台庵却是因此得名。

古台庵建置也挺早,具体年份无人知晓。相传师祖为空灵师太。这一天来了一位村姑,而且用头巾遮面,愿削发为尼。空灵师太为其削发,并赐号为静怡,并在庵中为她治好了病。静怡整日敲打木鱼,念佛诵经。数年后,终因抑郁成疾,圆寂归西,葬在古台庵西南米山腰上。

忽一日来了一大队人马,声言要接娘娘回宫。空灵师太大惊失色,无言以对。当问明根由后,空灵师太将静怡师太数日前临终时交给她的一个小包裹交给了钦差大人,钦差回京面圣。此事传出,庵内香火与日俱增。

且说,钦差回京后,回复圣上。皇上睹物思人,泪流满面。原来静怡师太是皇上的爱妃,后来得了麻风病,皇上去看她数次,她都用被掩面,拒绝皇上观看,最后皇上盛怒,将她驱逐出宫。半年后,皇上又因思念爱妃心切,下旨寻找。经多年寻访,终于找到了。谁知事与愿违,静怡刚谢世。静怡师太为什么不让皇上看自己的容颜呢?两种原因:其一,他不愿皇上看到她病中的模样,而损坏她在皇上脑海中的形象;其二,她怕传染皇上而成千古罪人。

但她不知道麻风病是靠血液传播的,麻风病毒可以存活60年,这一代人有麻风病,下一代不一定有,但再下一代又有了。人们误认为是世代相传,其实不是。隔代有麻风病,那是偶然巧合。因为麻风病毒60年不亡,患有麻风病的人将血液涂沫在墙上或遗留在其它用具上,数十年后,无论谁,哪儿破了,正巧与该血液(枯干)相碰,就会感染而得麻风病(此结论是否属实,未经医学定论)。皇上知道内情后,更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因此下旨厚葬爱妃,并在此山上建了一座庙,称为:“娘娘庙”,此山从此就更名“娘娘山”了。

娘娘山旁七峰相连,次第为傍,伯仲其间,恰似母子相依,含情脉脉,令人遐思,因此古人把它列为“莱阳八景”之一,称“七子连峰”而载入史乘。据《莱阳县志》载:县南40余里有七子山,大峰居中,七峰旁列,若其子然,值天宇晴霁,凭高眺望,但见孤屿穿云,群山削玉,宛然天开一幅画也!其七峰为:黄山、方山、三驾山、长岭、现龙山、二起山、九顶山,群山巍巍,为东南巨嶂。娘娘山乃在主峰,山以人喻,人山情同。莱邑清朝顺治壬辰()进士张瑞征有诗赞曰:

芙蓉高削七峰寒,

如断如绵伯仲看。

地近海天秋色晚,

无边苍翠点悬岩。

清康熙八年任莱邑县尹万邦维(湖广麻城进士)亦赋诗一首,诗曰:孤屿凌增自处尊,

群峰昆地候晨昏。

晚来翠色添霞锦,

绝是斑衣乐老萱。

现有文人(惜未留芳名)登娘娘山.举目观望,海水连天,山岚起伏,层林尽染。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赋诗一首曰:

寻芳七子有连峰,

伯仲高天削芙蓉。

景是巍岩傲苍穹,

情同慈母戏孩童。

此诗、此景,此情、此意,混然天成,悠也、美也、爽也、醉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有诗曰:

昔日宫中侍龙体,今朝削发遁空门。

帝感其诚修庙宇,爱恨交融两痴人。

据高格庄镇大薛村梁建国(梁统竹之父,生于年6月,任村书记三十余年)说他曾听村里老人讲:娘娘庙毁于顺治末年。栖霞于七,名小喜,因排行老七,故称于七,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以栖霞东七十里的锯齿山为根据地,顺治5年(年),聚众抗清。顺治十年,按察使宋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x/1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