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膏方有讲究
中国民间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之说,膏方历史悠久,利用膏方进补,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慢性肝病迁延难愈,病久多体虚,容易出现肝区不适,胁肋胀痛,情绪低落等肝气郁结的症状,或心烦失眠,烦躁易怒,口干舌燥等阴虚火旺的症状,或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淡乏味、便溏泄泻、舌苔厚腻等脾虚湿困的症状,冬季膏方特别适合于肝硬化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符合上述中医特征患者。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治病就是使阴阳恢复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运用膏方调治慢性肝病时,要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患者个人体质和四季节气变化规律,灵活进补,不能一味只追求大补。因为肝病多湿热,所以要平补清补,处方时一定要慎用大补大热的药物,适当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 对于伴有高血脂、脂肪肝的患者来说,冰糖蜂蜜容易转化成脂肪,建议用木糖醇、莲子、银耳、黑芝麻等等熬制成的“清膏”。《金匮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易于传脾,遣方用药时,一定要照顾好脾胃功能,多用健脾利湿、行气助运的药物,少用过分滋补壅气之物。 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常常导致肝、脾、肾三脏俱损,气滞、血瘀、水停恶性循环,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必不可少。对路的膏方,不但有利于缓解症状,还有利于稳定肝功能,逆转肝纤维化,减少肝病的复发。 膏方虽好,和大多数药物一样,也是要经过肝脏代谢。 因此,如果膏方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调理肝病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药物性肝损。要避免药物伤肝,除了要注意扼守中医辨证论的原则之外,尽量避免使用药理已经证实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的中药饮片,如生何首乌、雷公藤、黄药子、土三七等,更不要与有肝功能损伤的西药同时服用。 药物性肝炎还与患者特异性的体质有关,因此,一定要避免和这些药物或食物同时使用。对已经明确发生过中药肝损伤的患者,建议不要应用膏方。 感染科简介 感染科是杭州城西最大的感染性疾病监测点,是浙江省中医、西医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年荣获同德创先争优先进岗;现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2人;学科带头人翁卫东荣获年浙江省卫生厅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和年浙江省疾病控制工作先进个人。 感染科人才梯队合理,现有医生12名、护士19名,其中硕士11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设有独立的感染科病房(21病区),拥有普通病床32张,负压病床2张,年出院病人余人,收治各类非定点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科室开设发热门诊、肝病门诊、肠道门诊和亚健康门诊等专科门诊,年门诊量约4万余人。 科室的专业特点为对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承担全院抗生素使用的会诊工作,对甲型流感、肺炎、麻疹等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发热门诊为全天候开放的专科门诊,承担城西对发热性传染病的监测和诊疗任务;肝病门诊针对各类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肠道门诊每年5-10月全天24小时开放,承担感染性腹泻监测和诊疗工作。亚健康门诊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调理。 作者简介 翁卫东,感染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一直从事感染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近年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爆发期间,多次主持危重病人的抢救,两次获得浙江省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厅局级课题三项。 针对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环境的恶化,罹患脂肪肝、口腔溃疡、慢性疲劳综合征和失眠焦虑等疾病的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体质辨识和中医调理,取得了一定疗效。 专家门诊时间: 1、肝病门诊,周三上午,名医馆。 2、亚健康调理门诊,周五上午,名医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j/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