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小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皇家金疮药——刘寄奴 跌打刀伤刘寄奴已为大家所熟知,而刘寄奴也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小名,凭着寄奴射蛇的典故刘寄奴成为草药界唯一的皇上。 寄奴射蛇 传说刘裕一次去伐木砍柴,射伤了一条大蛇。翌日再去时却听见有杵臼捣药的声音,发现有几个小童正在制药。刘裕于是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则答:“我们的王被刘寄奴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刘裕追问:“你们的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小童却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喝跑了小童,于是将地上散落的草药和药浆收拾起来一并取回。后来,刘裕领兵打仗,每遇刀枪箭伤,便命令士兵寻得此草捣烂敷在伤口上,伤口很快愈合,特别灵验。很多年后老百姓也不知道这叫什么药,只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于是口口相传就把它叫做“刘寄奴”了,从此后,这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至今。 目前我国被当作“刘寄奴”入药的原植物有3科8种,各有各的不同市售的刘寄奴有两种: 南刘寄奴: 主产于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为奇蒿的全草。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及荒坡等地。通常我们所说的刘寄奴是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味辛、微苦;性温,归心经、脾经。有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胸腹胀满、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等证。 国医大师刘尚义治疗慢性肾衰用药多采用活血化瘀、除湿泻浊解毒之品,常用药对刘寄奴、川芎;常克教授运用组药治疗小儿疾病时以喜树果、半枝莲、黄药子、刘寄奴四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共奏解毒化瘀,逐邪消蛋之功,其次此四味药临床药理有消炎、抑制免疫作用,而西医在治疗蛋白尿时多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结合临床使用刘寄奴常常在停药后2~3d月经来潮的疗效特点,邬秀凤等以为刘寄奴的药效作用可能与在经行前24~48h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黄体快速退化萎缩,使孕酮骤降消失有内在关联。所谓刘寄奴通经破血之功效的客观机理,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草纲目》中记载“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如苦荬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同时他也是作为民间一直沿用于暑月干品泡开水代茶的一味有解暑消食作用的中药。 北刘寄奴: 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 阴行草始见于宋《图经本草》谓:“茵陈有数种此又其一也”,虽为茵陈,但就其附图即知为阴行草。明《滇南本草》的金钟茵陈(别名阴行草、黄花茵陈、吊钟草、刘寄奴)谓:“味苦、性寒。利小便,疗胃中湿热,痰发黄、或眼仁发黄、或周身发黄,消水肿”。其中虽有刘寄奴之名,但功效来自《图经》的茵陈项下。清《植物名实图考》谓:“阴行草产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气味苦、寒,土人取治饱胀,顺气化痰,发诸毒”。 此外《秦岭植物志》中柞水本地的贯叶连翘别名被记作“刘寄奴”,又称圣约翰草,其性平,味辛苦涩,具有清心明目、舒经活血、止血生肌、解毒消炎、利湿之功效,在近年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副作用小,治疗抑郁症效果明显,被人们盛赞为是天然的“氟西汀”。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味学中药黄药子
- 下一篇文章: 于学医考2018中药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