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脉管炎,国医大师颜德馨治有五法
▲颜德馨国医大师,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如今,下肢静脉曲张、脉管炎患者屡见不鲜,引起人们对人体外周血管病的重视。国医大师颜德馨外周血管病论治五法,对临床证治颇有启发。 外周血管病主要包括阻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红斑性肢痛症、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瘤等多种疾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一、活血化瘀 气血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流通无所不至,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特别是“脉者,血之府”,故血管病表现为血瘀最为常见,虽然其临床表现不一,但其瘀阻血脉,隧道不通之机理则一,用活血化瘀,异病同治。 常用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郁金、水蛭、生蒲黄、川牛膝等。 ▲红花案:毛某,女,18岁,学生。年2月4日初诊。 患静脉炎,右上肢肿胀疼痛不已1年,日益肿大,甚为痛苦,外科拟截肢,因家长不愿意而求诊于颜老。症见右上肢红肿疼痛,周径为36cm,青筋暴露,肌肉紧张,不能持物,年已及笄,月经未潮,舌紫、苔薄腻,脉细小。良由瘀滞血络所致,用活血化瘀法。 丹参、威灵仙、王不留行各12克,桃仁、当归、川芎、郁金、延胡索、茯苓、炮穿山甲、党参各9克,红花6克,甘草4克。 头2煎内服,3煎加酒少许,青葱3支,外熏患处,日2次。7剂后肿势略退,活动则酸痛加剧,青筋仍暴露,舌苔薄腻,脉细涩。病已经年,难求速效,同上方去郁金,加海藻、昆布各9克,用法同前,服30剂,月经来潮,病情显著好转,局部肿胀消退13厘米,皮色不红,肌肉柔软,活动时偶尔发现右大拇指青筋暴露,仍以上方改为散剂服,每服6克,日2次,再1月,症状全部消失。 二、温以散寒 用于肢体寒冷发紫,疼痛剧烈,舌淡脉细,或脉搏难以触及属寒凝型慢性血管病。 案:谈某,男,35岁,木工。年9月27日初诊。 原患下肢关节炎,后因不慎扭伤足部,酸痛更甚,曾进行局封,酸痛好转,但此后两下肢麻木不仁,不能行走,稍受寒冷,即出现雷诺综合征表现,症见两侧上下肢苍白青紫,自觉麻木胀痛,手足不用,苔薄白,脉弦细,脾肾不足,寒凝气血,瘀滞经络。治以温经散寒。 ▲附子 附子、赤芍各10克,桂枝、当归、川牛膝各15克,干姜6克,生黄芪24克,党参18克,白术12克,红花9克,甘草5克。 服30剂后症状次第消失。继以河车大造丸,每次6克,日2次,连服3月而愈。 三、清热解毒 用于局部红肿疼痛、高热烦躁、舌红脉数等热毒型周围血管病,如急性血管炎及病程日久,肢体出现溃烂继发感染者。 案:王某,男,37岁,工人。年5月29日初诊。 患脱疽一载,溃破疼痛,近来增剧,夜不安眠,舌红而干,苔薄黄,脉细数。瘀热交搏,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塞。治拟清热化瘀,和营通络。 ▲金银花 金银花、玄参、丹参各15克,忍冬藤30克,当归、丹皮各9克,川牛膝1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4.5克。 另用中药洋金花浸液外洗,足趾溃疡逐渐愈合,下肢疼痛消失。 四、扶正祛邪 用于身体虚弱,肌肉萎缩,肢体慢性溃疡久不愈合,或疾病恢复期,正气耗伤的周围血管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临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案:章某,男,62岁,干部。年12月7日初诊。 阑尾炎切除术后出现右下肢深静脉炎,行动后疼痛加剧,局部皮温较低,自觉胸痞心悸,舌淡,苔薄,脉沉涩。证属气血瘀滞,复以高年积劳,气分已虚,气虚则血流不畅,更益瘀血之势。故拟益气化瘀,标本兼顾。 生黄芪30克,桂枝、地龙各6克,当归、红花、川芎、王不留行各9克,桃仁、川牛膝、威灵仙各12克。 8剂后,下肢有汗,为循环来复之兆,同上方加鹿角9克,桂枝加为9克,以加强温通补益之力,连服12剂,症状完全消失。 五、软坚散结 用于患肢结节、硬索状物,肿胀疼痛,或肢体麻木、发冷疼痛属痰瘀交阻型的周围血管病,如结节性脉管炎、血管瘤等。 ▲夏枯草 常用药物如夏枯草、牡蛎、玄参、海藻、昆布等,与化痰药如瓜蒌、贝母、海浮石或活血药当归、莪术、红花同用。 若病情顽固难愈则用虫类搜剔,如水蛭、虻虫、全蝎、地龙等以加强疗效。 案:林某,男,30岁,工人。年12月1日初诊。 病已10多年,遍体大小紫色肿块累累,质软隆起,压痛不显,诊为“血管瘤”。因范围广泛,治疗困难,建议中药治疗而前来就诊。症见舌紫,苔薄腻,脉细涩。病已日久,痰瘀交结已成凝块,当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海藻、昆布、贝母、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各9克,牡蛎30克,黄药子18克,柴胡、川芎、牛膝各4.5克,生地15克,甘草3克。 7剂后局部紫色转淡,且有收缩之佳象,治有效果,仍守之,原方加水蛭粉(吞)3克,治后肿块逐渐收缩。症延已久,势难速效,同上方再加莪术9克,7剂后将原方制丸常服,缓图根治。■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皮肤科治疗牛皮癣民间有效偏方大全
- 下一篇文章: 千古神奇秘方珍藏版之一皮肤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