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2岁,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久居当地。6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疹及发热,最高体温达39.6℃。皮肤科查体:躯干、四肢散在分布丘疹、结节、淡红色斑片(图1~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T-STOP.TB检查(+)、EB-DNA(+)、EB病毒IgG(+)。CT检查:右肺多发性结节状模糊阴影,心包少量积液,双侧腋窝新增多发增大淋巴结。

■入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合并感染,给予莫西沙星、羟氯喹、甲泼尼龙治疗后体温正常,相关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5日后停用。改用异烟肼联合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改用1日后再次开始发热,体温3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钾降低、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5日后停用抗结核药物,再次使用甲泼尼龙,患者体温下降。1日后病理结果示:真皮及脂肪组织中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肉芽肿,部分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脓肿形成(图4~6);抗酸染色示抗酸菌阳性。

■最终诊断:界线类偏瘤形麻风伴II型反应。给予沙利度胺治疗,病情平稳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转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进一步治疗。

■躯干散在米粒至蚕豆大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片及色素沉着斑;双下肢见蚕豆大暗红色丘疹、结节,结节周围见浸润,左下肢可见蚕豆大脓疱,基底皮肤潮红,部分已结痂,周围见色素沉着斑。

■真皮及脂肪组织中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肉芽肿(HE,×40);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嗜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形成(HE,×;×);抗酸杆菌阳性(抗酸染色,×)

作者:刘周辛末1,汪宇1,周雅2,宋守荣1

作者单位:1医院皮肤科,贵州贵阳,;2医院皮肤科,贵州贵阳,

引用本文:

刘周辛末,汪宇,周雅,等.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误诊为结节性红斑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37(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