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中药也是负担服用肾毒性中药变成尿毒
乱吃中药小心你的肾脏 哪些中药不能吃 你知道吗? 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会有副作用 乱吃中药小心损害肾脏 中药,在人们的印象里是 “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 许多人甚至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升原尿,是前者的倍左右。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中药不是萝卜白菜”。医院的专家周主任说,“中药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药的毒副作用大,中药大多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所以长期、大量、盲目地服用中药的现象非常普遍。 周主任介绍说,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已经成为慢性肾病的一大原因。即便是中药,也一定要对症,更要合理。目前有明确肾毒性的中药主要有关木通、青木香等,肾毒性主要来源于其所含的马兜铃酸。长期小量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如果一次大量使用则会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管坏死。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疾病的危害性,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类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肾炎可进展到尿毒症。此外,近来有不少葛根素、双黄连等静脉注射用中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报道,可能是因为这些中药静脉制剂中的药物或非药物成分破坏红细胞,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释放入血,循环进入肾脏,阻塞肾小管,继而引起肾损害。 值得提醒的是,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早期不能得到病人及医生的及时注意,常导致肾损害持续进展。一部分病人肾脏病变及肾功能无法恢复,而变成慢性肾功能衰竭。所以,避免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滥吃药,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如此。有肾脏疾患的老年人则更应慎重。此外,一定按传统方法炮制中药。这样除了能使药物作用最大化外,也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一旦有特别的或不太正常的反应出现时,医院就诊。 据统计,有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 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黄药子常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秘方”,但其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周主任提醒广大患者:长时间用药、大剂量用药及重复用药,特别是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容易增加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患者发现肾损伤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向医生全面介绍服药的历史、立即停药,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必须继续用中药,也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用药、组方配伍、正确炮制、改变煎药方法、控制用药剂量等办法,减少中药的毒性。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与肾病专家直接对话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zz/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广场一家五口吃了顿猪肉,结果全进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