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芣苡就是现在说的车前草。《诗经*周南*芣苢》是一首很有趣的民歌:就是讲芣苢长得青翠茂盛十分可爱,于是大家就在郊外采芣苢,场面十分欢快。“薄言采之”就是迅速地采摘,这么想的话应该不会很挑剔很仔细。“薄言捋之”就是把芣苢的叶子一大把一大把直接从茎上撸下来,也是比较粗鲁的方式。“薄言襭之”就是用拾起衣襟来兜住采下来的芣苢。是谁来采芣苢?采下来干什么用?有人说是为了斗草,就是那种两个人各持一草,让草交叉,然后各自用力,看谁的不会断。我觉得应该不是斗草。如果是斗草,就用不着这么大量采摘了,而且会精挑细选那些有可能会取胜的。“芣苢”首先是种野菜,可以吃的。清代郝懿行给《尔雅》训诂作《义疏》说芣苢,“野人赤煮啖之。”就是说芣苢是可以煮了吃的。除了吃,芣苢还有什么作用?《毛诗训诂传》说,“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任焉。”就是说,“芣苢”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妇人怀孕。所以,《诗经》里提到的采芣苢可能不是为了吃,是为了图个吉利,求子的。三国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说,“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是也。郭璞说“车前之草,别名芣苢,王会之云,其实如李。名之相乱,在乎疑似。”为什么会有怀疑呢?争论点在于“芣苢”究竟是指什么,先秦时期和后来认识有所不同。先秦时的芣苢有可能指的是薏苡,而不是指车前草。所以郭璞特别写了《芣苢赞》为它正名,说芣苢指的就是车前草,在《周书》的“王会”篇里提到过它。“王会”指诸侯朝贡天子之会。孔颖达说,“《山海经》及《周书·王会》皆云:芣苢,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现在的《周书*王会》找不到有提及“芣苢”的句子,大概是已经散失了。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主要作品:《龙风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xw/1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