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在中医中通常被当做药材使用。这也是因为禹余粮本身的药用价值,那么关于禹余粮的相关知识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下。

禹余粮的介绍

:禹余粮

:土茯苓、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土苓、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

:根茎类

:甘淡,平。

①《本草图经》:味甘,性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涩。

③《纲目》:甘淡,平,无毒。

:入肝、胃经。

①《纲目》:为阳明本药。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

禹余粮为攀援灌木,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禹余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主梅毒;淋浊;泄泻;筋骨挛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

①《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②《本草图经》:敷疮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④《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⑤《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厨身寒湿、恶疮。

⑥《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小涵BD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