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七医栈——研路有我

回复即可获得考研时间安排

(如果有错误记得告诉我,一个人码字,一个人检查有时候看不出来)

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病因辨证包括六淫辨证、七情辨证、劳伤辨证、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考纲只要求掌握六淫辨证的相关内容(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概念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局部冷痛、脉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暑淫证: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湿淫证:指感受外界湿邪,阻遏人体气机与清阳,以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燥淫证:指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以口鼻、咽喉、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火淫证:指外感温热火邪,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中药学

、天竺黄

性味归经:甘寒心肝

功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壅,痰热癫痫,小儿痰热惊风,抽搐夜啼(“清心定惊良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

研末0.6-1g

注意事项:寒痰,湿痰

、前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肺

功效: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主治:

1.痰热阻肺:痰热咳喘,咳痰黄稠

2.风热咳嗽痰多(止咳)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兼有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畏藜芦,恶皂荚(见于人卫二版)

、胖大海

性味归经:甘寒肺大肠

功效: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主治:

1.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肿痛

2.肠燥便秘,头痛目赤

用法用量:沸水泡服或煎服

2?3枚

注意事项:无

、海藻

性味归经:苦咸寒肝胃肾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主治: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

2.脚气浮肿,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有湿者

反甘草

、昆布

性味归经:咸寒肝胃肾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主治:

1.癭瘤,瘰疬,睾丸肿痛

2.脚气浮肿,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

、黄药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肺肝心

功效: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止咳平喘

主治:

1.瘿瘤,瘰疬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3.毒蛇咬伤

4.血热出血(“解毒凉血最验”)

5.咳嗽,气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研末服,1~2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注意事项:有毒不宜过量

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

、海蛤壳

性味归经:苦咸寒肺肾胃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尿消肿收湿敛疮

主治:

1.痰火咳嗽,肺热咳喘,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2.痰核,瘿瘤,瘰疬

3.胃痛吐酸

4.湿疹,烧烫伤(外用)

5.水湿停滞: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

入丸散1~3g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制酸止痛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寒咳者

、海浮石

性味归经:咸寒肺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

1.痰热咳喘

2.瘿瘤,瘰疬

3.血淋,石淋("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善治老痰胶结积块”)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打碎先煎

注意事项:虚寒咳嗽

、礞石

性味归经:甘咸平肺心肝

功效:坠痰下气平肝镇惊涤痰消食软坚消痞

主治:

1.实热顽痰胶结,咳逆喘急

2.痰蒙清窍的癫狂,惊风抽搐,烦躁胸闷

3.痰食积聚,癥积痞块,脘腹疼痛(本品重坠性猛,宜用于痰热内结实证)

用法用量:多入丸散,3?6g

煎服10?15g,布包先煎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小儿慢惊

孕妇

方剂学

第二节、补血剂

93、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补血和营可变通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用法:空心食前热服。

方解:

熟地:滋阴养血,补肾填精——为君

当归:补血活血——为臣

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为佐

川芎:活血行气——为佐

加减应用: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血虚有热者,加黄芩、牡丹皮,熟地易为生地;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

配伍特点:阴柔补血(血中血药)与辛甘和血(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使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而不滞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95、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3g白茯苓(多用茯神)3g黄芪3g龙眼肉3g酸枣仁3g人参6g木香1.5g炙甘草1g当归3g远志3g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归脾参芪术草姜,当归龙眼枣木香,茯神远志酸枣仁,益气补血心脾强。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用法:上哎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解:

黄芪:补脾益气——为君

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为君

人参、白术:补气——为臣

当归:滋养营血——为臣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为佐

木香:理气醒脾——为佐

加减应用: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

棕榈炭。

配伍特点:①心脾同治,重在补脾;②气血并补,重在益气

注意事项:无。

9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g当归6g

方歌: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用法:上哎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方解: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为君

当归:养血和营——为臣

黄芪五倍于当归:一是补气而专固肌表;二是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

加减应用:妇女经期,或产后感冒发热头痛者,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而又余毒未尽者,加银花、甘草;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

配伍特点:黄芪五倍于当归,重用补气,少伍养血,意在补气生血,兼能摄血退热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证忌用。

不要重复添加,群满了不担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