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探访中国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麻风康复村。

于是,一行5人、代表三单位:泗安麻风博物馆、莞香农舍、广西汉达,还有两个经常来泗安麻风村看望的大学生。

我们首先来到长白山下一个叫老头沟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北的一个麻风康复村。

在老头沟镇见到了曾多次来泗安做义工的张吉祥,为了等我们,他在镇上小旅店住了一晚上。见面后,大家一起赶去老头沟康复村,大概一公里,很快到达。

因为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院大门口用中、韩两种文分别写了延边麻风病疗养院的牌子。

延边麻风院是年成立的,现有20多医护人员,每个星期有四天要来看望大家。

延边医院目前有三十二人,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元,钱不多,但吃饭免费,有三个人给大家做饭,其中两个是康复者,每月补助元,另一人是康复者的妻子,全职投入,每月有0元补助。

医院的一楼是住宿区,二楼是办公区。

后来听说,医院过去对外的名字是医院,用数字,是为了不让外面人太歧视麻风病人。

因为事先有了约定,一进村,我们几个人立即散开,各自寻找看望对象。

文春有“选择恐惧症”,不过,很快就走进一个张婆婆的房间,我路过时,他正在帮老人家摘豆角;

李兰芳,66岁,18岁查出麻风病,进院治疗,康复后,离开山东安丘老家,来到黑龙江牡丹江市,那次背井离乡是为了能和老伴在一起生活,他们结了婚。年,老伴去世,她一个人生活,年才来到延边老头沟村。

查查很勤奋,抓紧时间听故事。她锁定了一位最年轻的康复者,有家,有孩子,还有热情,后来,还领着我们去山上寻找当地一种桦腊木杆,用来做拐杖。

延边这个麻风村有六个失明的老人,比例相当高,不知是不是和气候有关。我们进来一个活动室,见到有几个失明的人在等着理发。理发师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人,还以为是医生。一问,才知道,他叫闫振玉,也是麻风康复者,在这个村子做管理人,相当于村长或村委会主任。

我注意到,所有人剃出来的都是光头。

我问他,为啥都是光头?

他说,我只有这个手艺,我们这里的人也不要什么好看,所以大家都是光头,胡须也是用这个推子剃。

老闫年出生,70年代患了麻风病,医院,两三年治好了回家,在家乡娶了媳妇。他承认,最初结婚时没有告诉女方自己有麻风病,后来,病情发展了,他的四肢出现了麻风症状,病情暴露,老婆也比较害怕了,跟他离了婚,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跟母亲走了,自己也不知道老婆孩子最终去了什么地方。

后来,他又医院,年以前,他还能参加农业劳动。之后,股骨头坏死,不能劳动,现在,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对于现在的生活,他特别感恩。他说,如果没有党的关心,我们这样的人早就完蛋了。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专人送饭

能走动的人都会到食堂用餐

他们的轮椅很灵活轻便,坐着也舒服

我们上山砍了一些桦腊木,据说是中国武术人使用的,这个村的老人都用它当拐杖

张吉祥去看望张婆婆

巧谊平日里较懒散,今天表现还不错,接过纸笔,开始写字,不过,再一次遇到她,好像已经没有写了。这是她的鲜明个性:“看心情”。

不过,她和老人家的关系很好,太阳暖暖的,她陪着一个89岁的全村最年长者走出房间,坐在户外,认真翻看我们刚出版的画册,感觉很温馨。

这个老人叫苏玉成,不久前摔坏了手臂。解放前,因为家里穷,他要给别人干活,十二三岁时候就给人放牛。

他说,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人来看过,冬天外面有太阳的时候呢?也会拿着个马扎子出去晒晒太阳,如果冷大了他就不出门了。我记住了这个词:冷大了。

他是山东省日照的人,35岁得病,住进当地医院,治好了又走,复发了,再回来,在日照住了好几回。他说,后来人没有了,医院荒废了,医院合并,年就来到这儿,现在身体不好,病多。他现在享受五保待遇,每个月有四五百块钱。

广西汉达老吴是假肢技师,一进村,就开始打听假肢情况,很快得知,这个村有四个是穿假肢的,于是,一一探访。

另外,画册《个麻风康复者》已出,售价50元,地址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