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毒性与安全性的认识
摘要:药物具有两重性,它既可治疗疾病,又可产生不良反应。通常将中药的不良反应称为毒性反应,充分认识药物的两重性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从毒性与药效、毒性与剂量、毒性与配方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认识。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一大宝库,几千年来,它广泛运用于临床,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有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中医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之说,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在临床运用中,常常由于配伍不当,炮制欠佳或某些药物剂量过大等原因,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时有发生。为避免走入中药无毒的误区,防止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中药毒性及其安全性进行再认识。 1 毒性与药效1.1毒性与药效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凡药有毒也,非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驱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概念指药物的偏性[1],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药皆有毒,毒性即是偏性,也即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所在,并不存在绝对无毒的药物,毒性和药效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属性。 用药对证、剂量用法恰当,毒性可以变为药效,祛病健身。例如:砒霜是剧毒的中药,然而哈尔滨医科大学用其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PL)获得了惊人的效果,进而开发的亚砷酸注射液对APL初发或复发者同样有效,且无骨髓抑制,还可通过血脑屏障治疗脑膜白血病,究其机理乃是选择性地使新鲜的APL细胞凋亡。相反,药不对证,剂量用法不当,药效亦可变为毒性,甚至损害人体健康危及生命。人参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大补品,无毒,性甘温,但若大量久服,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心律不齐等,重则可导致死亡。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比较科学、客观、符合实际的,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安全有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2中药毒性与药效复杂的物质体系 “毒”与“效”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中药“毒”与“效”是对立统一的,必须对其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根据现代研究分析[2],可以认为目前有毒性记载的中药,可以分为两类。(1)具有独立的毒性成分,即引起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具体的有毒成分,而且其有毒成分又不是有效成分。年学者吴松寒[3]首次报道指出木通中有未知成分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成分为马兜铃酸,不是木通的药效物质。同样具有马兜铃酸这一毒性物质基础的中药有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细辛,等。对于含有这一类物质的药物需要科学方法去除有毒物质。这些有毒成分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治疗作用,需要大量的研究方可确定。(2)毒效共存的成分,这一类属于作用突出,不良反应明显,如雷公藤对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应用机会的增加而出现肾毒性也较多见。原因是因为所含有毒的成分为混合5种生物碱的雷公藤碱及3个有显著细胞毒性作用的二萜环氧化合物,而它们同时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另如斑蝥为极毒之品,其所含斑蝥素为有效药理成分,同时又是导致肾损害的毒性成分。它经肾脏排泄,可引起肾小球变性、肾小管出血,导致血尿、肾炎、膀胱炎,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4]。又如乌头中的乌头碱,巴豆中的巴豆油、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这些毒性是药效的延伸,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因此,有毒的药物用之得当可以防病治病,而用之不当则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 毒性与剂量毒与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不少药物显示了二者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而此处的一定条件一般与剂量有关。例如木通[5],有清热利水,下乳通经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湿热淋证,乳汁不通或血癖经闭,本草学上无毒性记载,常用量为3~9克,若一次剂量超过60g,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黄药子常用于治疗甲亢、甲状腺瘤、多发性纤维瘤等,肝中毒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引发肝损害的日用量为15~36g,发病时间为服药后6d~14周,黄药子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及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服药总生首乌引起肝损害的表现是轻度或中度黄疸,有研究报道认为生何首乌用量大(50~g/d)导致中毒性肝病,发病短,病情急,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肝区疼痛、巩膜黄染或中重度黄染、肝脏肿大等症状。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因此,长期用药、超剂量用药比较普遍,有的任意将药物加入食品、饮料或滥用补药。据报道,由于益母草毒性低,临床用量多偏大,因其全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等多种生物碱,过服而引起中毒。银杏日服30g以上即会出现头痛、头晕、呕吐、腹痛等,重者呼吸急促,甚则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甘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当其超量长期服用时,可影响消化功能,还可出现水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不足则血药浓度低,达不到治疗效果。但用药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必然发生毒副反应。目前,中药虽然不能像化学药物那样具有精确的剂量,但药典中对各中药成人每日常用量有明确规定,不适当地随意加大剂量常会产生毒副反应。 3 毒性与复方 中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包括复方在内的所有中药及其运用的形式,后者则专指单味中药的运用形式。中医复方即方剂,通常由两味及以上药味所组成,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复方与其所组成的单味中药在性用或效能上存在着复杂关系。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医学源流论》中曾指出:“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因此,单味中药与复方在毒性方面也存在着离合关系。 3.1方与药毒性相关 中药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所谓“方以药成”。一些情况下,组成方剂的中药本身有毒时,其所组成的方剂也可能因此有毒。此时,方中毒性药味直接成为全方毒性的来源,或谓全方的毒性直接与方中所含的毒性药物有关,如马兜铃科关木通为导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肾毒性的主要来源[6]。这种情况下,药与方的毒性一致,通常表现为有毒药物的毒性强度、毒性药味多少与全方毒性的有无、强度密切相关。 3.2方与药毒性相离 方虽由药所构成,但方不等于药,方既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某些情况下,组成方剂的中药是否有毒,并不决定由其组成的方剂的毒性。其中存在两种情况:(1)方中单味药物的毒性通过配伍、用量或制剂的选择,其毒性受到了限制,全方表现出无毒或低毒,如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炙甘草配伍后,其毒性较单用附子降低4倍[7];相反,如配伍或监制失当,会导致全方的毒性增强或出现与单味中药毒性无关的其他毒性作用,如附子与贝母合煎液较附子单煎液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显著升高[8]。在上述情况下,全方的毒性与方中药物的毒性或有毒药物的多少并无太大关系。(2)无毒的中药或因为药物之间的特殊关系,经不合理的配伍,也可能使全方出现毒性或者明显的副作用,如中药“十八反”中若干药对的配伍[9-10]。在这种情况下,复方的毒性与其组成药味的毒性可能完全无关。 小结“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为“毒药”。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即可产生毒副反应。有毒无毒、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加限定的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自身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用药经验,对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取得中药疗效,尽量避免有毒反应的发生,使中医药的发展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保证安全合理使用中药可采取如下措施:(1)大力普及药物常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3)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4)加强科学研究,使安全用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文献引用[1]王孝敏,王丽芳.对中药毒性反应及安全性问题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16(5):-. [2]闫蓉,张雪,何国荣,等.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5):-. [3]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二例报告[J].江苏中医药,(10). [4]王珣,吕冬梅.中药肾毒性因素之探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3):-. [5]饶向荣,李深,李秀英,等.对美国FDA关于含马兜铃酸中草药肾损害两个通告的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8(2):82-86. [6]马红梅,张伯礼,范英昌,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八月扎茎短期肾毒性实验研究[J].中草药,(10):-. [7]李波,吴美兰,周昕欣,等.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减毒方法[J].中医杂志,,47(10):-. [8]边宝林,司南,王宏洁,等.附子单煎以及与浙贝母合煎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2(4):9-10. [9]赵晓英,葛卫红.中药十八反机制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8(8):46-49. [10]高月.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中药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4):-. 温馨提示: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读完我们的文章,欢迎读者朋友们直接在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道传承国医大师李士懋清透滋三法
- 下一篇文章: 神医华佗留下的75个不传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