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中药治疗4中药治疗肿瘤的基本
来源:学中医书馆 四、组方与选药 处方用药是在明确诊断之后,进行施治的 步骤,应以证组方,据法用药。对于癌症患者,主要病变是癌灶,故抗癌治疗应贯彻始终,由于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药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偏寒,偏热之差,有偏补、偏泻之别,故选药组方时要审其寒热,别其虚实,切不可固定一病一法,一证一方,更不可罗列抗癌众药以围歼形式而致杂乱无章,因辩证不当,用药不宜反可招致呃逆、呕吐,甚至诱发出血、昏迷等严重后果,故应斟酌精选,合理应用。我们体会处方用药之时除注重传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外,还要在抗癌的前提下,尤应注意包括病位、证型、症状及体质情况4个方面。 (病位+证型)+症状+体质 病位是发病的所在,病因是致病的根源(多与证型一致),症状是病情的具体表现,体质是邪正的消长。例如肝癌患者,其表现胁下肿块,胀满疼痛,便秘,舌青紫有瘀斑,脉弦涩,体质尚好。则其病变为癌灶,病位在肝,证型为气滞血瘀,症状为胁腹疼痛,大便秘结,其正气尚支,邪实可攻,即:+理气止痛、通便+祛邪为主。 此外,对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及脏腑经络的表里,从属关系等的用药选择问题,也应全面考虑。我们应用上类治则的病例,曾收到一定疗效。 可知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证型有别及体质强弱的差异等,施治时应详审之。例如同是食管癌的病人,其施治之法却不尽同,应根据其证型、症状及体质等的各异或以健脾利湿,或以祛瘀活血,或以清热解毒等,此即所谓之“同病异冶”。对不同部位和种类的肿瘤,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型或相似的症状,如食道癌,肝癌、宫颈癌等,都可有气滞血瘀的证型而需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同样,肝癌、胃肠道癌皆可出现腹胀、纳少等症状,而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此称之“异病同治”。再者,同一癌症病人的整个病程中,也常在某一阶段转变为另一证型,应随其转变的证型而施以相应的药物治疗之。 总之,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论冶,注意标本缓急,处理好机体,肿瘤及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则防治肿瘤的疗效,将可望提高。 五、临证治法 对于恶性肿瘤,由于其病因不一,证情也颇复杂,有毒热为重者,有瘀血为主者,亦有痰结为先者等,类型各异。故施治之时,首先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而随证治之,即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体征的不同以及病人的个体差异,而对每个患者辩清其阴、阳、气、血之所虚,寒,熟、痰、湿、瘀,郁之所在,从而调整机体,平衡阴阳,始能获得良好效果。临证常用的治法有以下6种: (一)清热解毒法 用寒凉解毒药物,清除热邪,解毒消肿的治疗方法,称为清热解毒法。在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恶疮”,大都指恶性肿瘤,因其证见溃而难收、脓血腐臭而名之。如乳腺癌的流脓溢血,宫颈癌的带下臭秽,肺癌的脓血浊痰等。临床所见癌肿病人,常有热毒充盛的表现,如发热、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舌苔黄、脉弦数等,此多为邪毒留滞,郁久化热所致。一般热毒内盛者,多提示病情进展,治宜清热解毒,但应以“毒”为重,对其“热”证,则须明辨热之性质,属虚、属实;热之部位,在表、在里,分别对待而施治。如证见大热、烦渴、多汗之里热炽盛。此外,清热解毒之剂,性偏寒凉,对于脾胃虚寒者,易致消化道之反应,须慎用。 (二)活血祛瘀法 以疏通经脉、行血化瘀之药物,使瘀滞消散,血流通畅而达到消癥去结目的之方法,称为活血祛瘀法。 瘀血凝滞,久之则成癥瘕,所谓“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肿瘤的形成与血瘀有关。其临床表现如面色晦黑黯滞,肌肤甲错,癥块较硬且固定,胀满不舒,痛有定处,如刺如割,或腹部青筋显露,或额而多血丝,舌青紫或瘀斑,脉弦细或涩等,治宜活血祛瘀,疏通脉络以消癥结。由于瘀血的程度不同,症状轻重各异,对其症情较轻者,可用行血化瘀,对症状较重者,可用破瘀散结药。活血化瘀药物大都具有抗癌作用,应用时的一般原则是;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由于活血化瘀药品种类很多,功能各异,其效亦各有所兼,在应用时应详审之。 人体正常血液因遇寒则凝,遇热则行,故应用活血化瘀之药时,应加温散药物如桂枝,炮姜、艾叶等,又因“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故于活血化瘀时又常与理气药同用。临床实践证实,蚶瘀滞不消者,大剂祛瘀须与攻下药相结合,收效始捷。对血性胸腹水者,破瘀须与利水药同用,则易收功。但活血化瘀药物性能猛烈,对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应慎之。 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大法,全国各地区对此都做了很多研究,从病因、病理、实验及临床方面都有很大进展,根据全国恶性肿癌中医诊断协作组统计例恶性肿瘤的舌象,暗红及青紫舌占53.45%,为血瘀症的重要主证。上医院对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占82.70%。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的客观存在,从而为活血化瘀治则找到可靠的依据。同时在实验中还发现、癌症发生转移的病人,其血液常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且在癌组织周围或供血于癌的血管内可形成纤维蛋白或血栓,使之成为抗癌药物的屏障。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微循环,防止癌栓形成,减少转移率。 通过诸项实验研究而证实活血化瘀药物有以下功能: ①能减弱血小板的凝聚力,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流中停留、聚集及种植,因而减少转移。 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可改善实体瘤的局部缺氧状态,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 ③多种活血化瘀药物,经药理实验证明有杀灭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作用。 ④有利于免疫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毒素通过血管到达肿瘤部位。 ⑤能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 通过临床报道资料,证实恶性肿瘤以活血化瘀之单味药或复方或配合化疗增效、放疗增敏皆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疏气散结法 用以调整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开郁通络,调气舒肝,以消除各种郁结,而恢复气的正常运行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气散结法。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都赖气的推动,一旦气分失调而出现气滞,则可发生病变。气滞的成因很多,主要由于情志失调,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所致,亦可困痰饮、湿浊、瘀血等阻滞经络,影响其气机的通畅而致。气滞的程度与部位不同,其症状各异。一般气滞轻者为满,稍重为胀,再重为痛。脾胃气滞,则脘腹胀满、疼痛,肝气郁滞,则胁肋胀满,月事不调,肺气壅滞,则胸部满闷,甚或咳喘。 气滞又可导致血瘀,发生癥瘕积聚,故曰:“百病皆生于气”。气滞不仅可导致肿瘤,同时也是肿瘤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证候。例如: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不仅与气滞有关,其临床也表现气机不利的证候。 疏气方法在治疗上应用相当广泛,中医理论认为气机畅达则其他障碍也可减轻或消失,故多数病证的活法如补益、化痰、活血等均有疏气药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但疏气作用较猛烈者则有破气作用,应用于体实者为宜。由于疏气药物大多辛香燥烈,易耗气伤津,放对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四)消痰散结法 应用消除痰涎,软坚散结之药物,以消除顽痰,散结消肿之治疗方法,称为消痰散结法。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脾肺功能失调,水湿停滞,津液不布或以邪热灼津,遂凝结成痰。痰则无处不行,古有“顽痰生百病”之说,临床亦证实,痰湿在肺,则咳吐脓血(如肺癌);在胃则呕吐痰涎(如胃癌);在食管则饮食难进(如食管癌))流窜皮下则结成痰结、瘰疬、瘿瘤(如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瘤、淋巴转移癌等)。故治宜消痰散结,常用药如黄药子、皂角刺、硇砂,南星、半夏等。凡肿瘤质硬者称坚,须兼用软竖药如海藻、昆布、牡蛎等。肿瘤质软者称结,须配用散结药。此外,消痰散结药须与健脾药同用,如白术、薏米、茯苓等以提高效能。 (五)通利攻遂法 以通利与泻下药物,排除体内停积的水湿及有形之邪的治疗方法,称为通利攻遂法。通利攻遂的功用主要是利尿与通便,多用于肿瘤的并发症,如胸水、腹水、癃闭及消化道梗阻等症。 体内水湿的出路,主要是从小便而去,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通利法则是着重于下焦,以利小便为主;而症情较重者,则须遂水散结。 泻下药种类不同,性能各殊,有偏寒偏温之别,有缓下峻下之异,应详审其性能而用之,如病邪与热相并者,则用寒下如大黄之类;病邪与寒相并者,则用温下如 等药。在泻下力量上,应根据体质强弱,正邪盛衰分别予以缓下或峻下,如已有正虚,津伤便秘者,可以缓下润燥通便。如邪实而正不甚虚,积滞较多或有梗阻症状者,则以攻积导滞。 通利攻遂的药物,大都具有泻里解热、攻痰、逐瘀、导滞等作用,临床应针对证情选用相应昀药物施治,但此类药物的泻下作用大多猛烈,对正气虚弱及阴液不足者应慎用,或配以扶正养阴药同用为宜。 (六)扶正补益法 本法是扶正培本,调动内因,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正虚或正虚邪恋的患者。扶正必须与祛邪有机地结台起来,使之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利于驱邪。在应用扶正补益药物时,须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轻重缓急,合理选用具有扶正作用的抗癌药物,具有扶正且能抗癌并能增强免疫、调动内因而祛邪的作用,可随证而选。同时,补益药物有偏温偏凉之不同,故其补法又有温补、清补,平补之分,温补药适用于虚证偏寒者;清补药适用于虚证偏热者,平补药多用于无明显寒热的一般虚证。在补益药力量的强弱上,又分为峻补和缓补,前者适用于危重虚极者,如虚脱衰竭之证,急需参附之剂救治。缓补则用于一般虚象,使王气逐渐恢复。 虚证的证情较多,有阴虚、阳虚之分,有气虚、血虚之别,故施治之法亦分为益气养血或滋阴、温阳等。同时气、血、阴、阳之间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气虚可导致阳虚,血虚可导致阴虚等。因此,存用药时亦应统筹兼顾,如对阴虚证候则以补阴为主,但需配以小量助阳药,因为“无阳则阴无以化”,对于阳虚证候,应以补阳为主,亦要配以小量补阴药,取其“无阴则阳无以生”之意。 补益药物性多滋腻,易致脘腹壅塞胀满,对脾胃功能不良及有湿痰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以健脾行气或化痰祛湿药物同用。现将扶正补益之法分别叙述: 1、益气:用于气虚患者。气虚是人体机能不足和衰退的表现,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呼吸气短,语音低微,自汗,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厚,脉濡弱等。益气应着重于肺脾两脏,因肺主一身之气,脾主中气,益气药也大都有健脾补肺的作用。益气药除补益气虚外,还能通过补气而生血,补气而固表。 2.养血;用于血虚患者。血虚是由于心脾功能不足,生化乏源所致。临床表现面色晄白,唇舌色淡,头昏,多梦,心悸,腰酸无力,皮肤干燥,豚涩或细等。血虚是因机体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其成因多有失血过多或造血机能低下或瘀滞(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营养障碍等所致。血虚应以心肝两脏为主,因心生血,肝藏血。同时,因肾主骨而造血,脾统血而主运化,因此还应补气健脾以助“阳生阴长”。 3.滋阴:用于阴虚患者。阴虚是人体之津液,精血等物质亏损所致,临床表现肌肤干涩,面色萎黄或苍白,或有颧红,耳鸣眩晕,时有烦热,口干咽燥或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等。一般滋阴,重点是肾、肺,胃三脏,重在补“精”及补“津液”,补精亦即补肾阴。肾阴虚证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及遗精等。补津液用于津亏液燥之体液不足者,临床以肺、胃的津液亏损时较多,如肺阴不足则干咳,胸痛,胃阴不足则口渴咽于、腹胀不适。其他还有心阴虚,肝阴虚等证可调整恢复之。 4.温阳:用于阳虚患者。阳虚即指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及机体抵抗力减弱。“阳虚则寒由内生”,故其临床表现为肢冷畏寒,腰膝无力,泛吐冷涎,阳萎遗靖,小便清长或尿少而肢体浮肿及腹水胀满等,便溏或鸡鸣早泄,舌苔薄白舌质淡胖嫩,脉沉细等。阳虚可分为心阳虚,肾阳虚及脾阳虚等,但温阳着重肾、脾两脏。因肾主骨故补肾阳药物又有强筋壮骨的作用。 10余年来,我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扶正补益法治疗肿瘤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其作用原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促进实验动物的免疫功能, ②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③提高内分泌及体液调节功能。 ④调节细胞内环 腺苷(cAMP)含量及其与环 乌苷(c-GMP)之比值,有利于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⑥提高机体物质代谢。 ⑦对荷瘤动物抑制其浸润和转移,并防治癌前病变。 全国各地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肿瘤的防治运用中医扶正治则,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2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五以毒攻毒法谈平面扩散思维
- 下一篇文章: 最实用的中药三百味三字经说功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