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任光荣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些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这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医中药可以发挥优势的用武之地,应当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医中药可以发挥优势的用武之地,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中晚期恶性肿瘤,都可适用于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主要在于:①缓解症状,减轻痛苦;②提高和改善生存质量;③延长生存期;④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发展,减轻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大多数患者也开始认识和接受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中晚期恶性肿瘤中深入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散在于中医典籍中。一般认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医案必读·积聚篇》确切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篇》谓:“凡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科医案汇编》明确指出「正气虚则为岩」,所有这些均明确指出了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否与人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一、肿瘤的基本病机:气阴亏虚,瘀毒内结 肿瘤的产生是在正气亏虚、脏腑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与内生的病理产物相搏,气滞血瘀,毒聚痰结,久而成积。元气根于肾精,依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中晚期肿瘤病人,在机体元气已虚的基础上,又长期化疗,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丧失,元气衰竭,无力驱癌毒外出。此外,中医认为放疗的毒副反应或放射损伤,应归属于中医学中「热邪」「热毒」「火邪」之类,其病机主要是射线热毒之邪侵袭人体,伤阴(血)耗气,损阴伤津,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长期临床研究观察后认为:恶性肿瘤是一全身性疾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经过多阶段发展而来的,其正气虚,主要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占大多数,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瘀,因瘀生结,因结产毒,故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亏虚,瘀毒内结,形成以虚为本,虚实夹杂之症候。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除了各部位肿瘤所产生的特异性症状外,临床多见神疲乏力、纳差消瘦、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恶心嗳气、脘腹胀满、口干咽燥、时有发热、面色晦暗、头晕寐差、腰酸肢肿、二便失调。生活质量低下表现为经常需要休息,无法长距离步行,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动受限制,自我感觉身体虚弱不适,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忧虑紧张,影响到睡眠和食欲,甚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别人帮助,造成家庭生活及财务方面的困难。总之,恶性肿瘤患者整体生活品质下降。 二、治疗目标:从「无瘤生存」到「带瘤生存」 长期以来,常常以「无瘤生存」为治疗目标,临床往往出现「过度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治疗观念的转变,许多学者认识到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系统性疾病,与中医一贯认为的肿瘤是一种局部属实,整体属虚的全身性疾病这一观点吻合。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常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称为「带瘤生存」。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局部实(邪气实)、全身虚(正气虚),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此阶段治疗目的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 年世卫组织(WHO)将肿瘤论述为可控性疾病,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逐渐被人接受,肿瘤的「带瘤生存」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带病生存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恶性肿瘤有手术机会者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前术后均可中药调治,如失去手术机会或放、化疗病人以及肿瘤复发、转移者均可予扶正祛邪的中药汤剂进行调治,以期“带瘤生存”,特别是高龄老人,本身代谢缓慢,肿瘤发展亦慢,更不宜过度治疗。 三、辨证治肿瘤,贯穿「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辨治需根据各种临床症候,运用四诊八纲,辨析病变脏腑,辨明寒热虚实,体质情况,病邪性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扶正培本是不变的原则。 历代医家对扶正治疗均十分重视,如张洁古在《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养正积自消。」《活法机要》中明确提出,「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积自除。」李时珍亦大力主张「养正破坚积。」《黄帝内经》提出「有形之积恐难尽伐,无形之气亟宜扶助」。应确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法则。在扶正培本治疗恶性肿瘤的法则中又以益气养阴法运用最为普遍,在祛除瘀毒内结的病理产物时,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清热解毒亦是常用的治法。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一般疗程较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所以顾护胃气十分重要,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李东垣曰:「历观诸篇而参与之,则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补元气。若胃气亏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元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根据东垣《脾胃论》的观点,胃气是元气滋养之源,脾胃气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俱虚。在辨证施治中,不必局限于东垣学说,而汲取各家调理脾胃之长,「取其法而不泥其方」。根据中医学说的内涵,历来提倡治病不伤正气,因而对恶性肿瘤患者顾护胃气之法贯穿始终,其常言「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四、“益气养阴”为法治肿瘤 治疗恶性肿瘤病人临床常加减化裁的处方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一贯煎等,其基本方为:薏苡仁30g,黄芪、白扁豆各20g,生地、茯苓、白术、石斛各15g,党参、天冬、麦冬、莪术各10g,水蛭6g。常用的益气养阴中药多选用:生炙黄芪、太子参、党参、生地、天冬、麦冬、白术、山药、黄精、石斛、鳖甲、枸杞子、龟板、沙参、益智仁、桑寄生等。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多选用:当归、桃仁、莪术、水蛭、赤芍、王不留行、丹参、蒲黄、五灵脂等。针对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适当加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类抗肿瘤中药,常选用的有:石见穿、威灵仙、蜀羊泉、藤梨根、菝葜、老鹳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牡蛎、苦参、叶下珠、八月札、山慈姑、山豆根、黄药子、天花粉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以上多种药物有直接抑癌、杀癌功能,并可以减少癌栓形成,抑制癌细胞目标脏器的着床,抑制癌细胞对内皮细胞的浸润破坏,改善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转移灶的形成。益气养阴类中药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提高机体主动抗癌能力,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提高远期生存率。如方中黄芪可提高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促进免疫因子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抗肿瘤药合用,有减毒增效作用。茯苓素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核苷转运而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提高吞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增强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提取物茯苓多糖可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肿瘤细胞膜磷脂化特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益气养阴活血为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作用有: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完成率;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肿瘤发展;具有一定的抗转移、抗复发作用。 因而,中医药应当早期且全程参与肿瘤的治疗,而不仅是晚期患者的最后选择。目前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发展,已成为继手术、放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医药治疗属于整体治疗,不应只是局限于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或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最后选择,中医药在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中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要认识到中西医学的不同优势,准确定位中医中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 长按识别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tx/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们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 下一篇文章: 最伤肝的几类药,你经常会吃到还有一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