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甲状腺及其疾病很早就有所认识。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瘤”、“消渴”及“心悸”等范畴。《说文解字》:“瘿,颈瘤也”。瘿瘤为病名出自《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夏枯草散瘿结气。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首先应用了昆布、海藻治疗瘿疾。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瘿的发生与水土及忧思气结等因素有关。唐代孙思貌的《千金方》对瘿症提出了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等多种治疗方法,以及用动物甲状腺浸酒内服的鹿靥方等。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36种治瘿方剂。《圣济总录》首次提出瘿症“妇人多有之,缘忧恚有甚于男子也”。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设立了治疗瘿症的29个处方,动物药使用了羊靥或猪靥。《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所设立的海藻玉壶汤以及清代顾世澄等编的《医宗金鉴》中的四海舒郁丸都是治疗瘿症的有效方剂。清代沉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提出瘿病之发生与气血凝滞有关。对于以多食易饥、体反消瘦、汗出乏力、恶热喜凉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相当于中医“消渴症”中之“中消”,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之白虎汤加减治疗,常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以心悸、气短、脉数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认为相当于中医“心悸”的范畴,采用金代李东垣所著之《内外伤辨惑论》中之生脉散加减治疗收效明显。中医对于甲状腺的治疗分型:一、气阴两虚型症见病情迁延日久,心悸气短,自汗,腰酸,肢软,乏力,多梦,健忘,手足心热,颈肿眼突,面白唇淡,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宜益气养阴、软坚化痰,代表方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减。二、阴虚火旺型症见颈前肿大,质地柔软,心悸不宁,烦躁失眠,双手颤抖,两目干涩,体倦,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食多消瘦,月经不调,双眼突出,舌红苔少或苔剥,脉细数。宜滋阴清热,化痰软坚,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减。三、肝郁痰结型症见颈部瘿肿,质软不硬,喉中有堵塞感,胸闷不舒,性急易怒,心悸失眠,眼球突出,舌体颤动,倦怠乏力,善太息,或伴恶心痰多,大便溏薄或便后不爽,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腻,脉弦滑。宜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加减。四、肝经火旺型症见颈前肿大,按之震颤,急躁易怒,烦热多汗,多言手颤,消谷善饥,身体消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宜清泄肝火,理气化痰,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预后:瘿病的预后大多较好。瘿肿小、质软、病程短、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则预后严重。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ry/1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