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血液科系列之第一篇初见
编者语:这是一篇写于去年11月的文章,因为疫情,一直静静躺在电脑里,今天再次翻出,颇有感慨。熊大是一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实习大学生,不出意外,将来会成为我的同行。对他而言,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接触儿科,也是第一次接触血液肿瘤的孩子。2周实习时间里,他目睹了那些白血病的小朋友,坚强地面对所有的治疗,却依旧充满童真;他也目睹了家属在接受噩耗的同时,积极面对并勇敢度过。结束实习时,他写下了这篇“初见”,更写下了自己的祝福,既然苦难将你们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不妨就在悬崖边上坐下,顺便看看流岚雾霭,让山风唱支歌给你们听! “大药片”“黄药水”“培门冬”“环磷酰胺”“地米”“长春”“VP16”……这些字眼,对于非医务工作者或像我一般医学背景知识不扎实的医学生而言,那你第一次听到时,你肯定会怀疑,是自己听错了?自己是在另一个世界吗? 但这些药品,对于一个血液科的医护人员,或是一个需要化疗的白血病患儿家属,甚至是一些患有白血病的小朋友而言,他们特别清楚,这些东西,于他们而言,或许就是一次涅槃的开始! 年11月4日,我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医院血液科的病房。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血液系统的疾病竟和肿瘤有着那么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那个令人谈虎色变的疾病——白血病。那些以前仅仅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的场景,我“有幸”在这里真实感受到了。 每天早上的查房,总能听到老师们询问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有咳嗽吗?”“咳嗽有痰吗?”“发烧吗?”“大便正常吗?”“药吃了吗?”“这一次是来进行什么处理呀?”……询问的同时,体格检查也要同步进行:肝脾是否肿大?是否能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呼吸音是否还好?然后,结合前一天的各项指标,决定做出怎样的处理。 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常见的感冒咳嗽,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每天记录血常规,是我在这里必不可少的工作。而每天等待血常规,也是每一位家长最煎熬的过程。一纸血常规,不仅是对这些小朋友们病情评估最基本的工具,也是决定每一位家长信心与心情的重要手段。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CRP,几个最重要的数据,将见证之前所有的处理方案,是否帮助小朋友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哪怕是这次的基数就只是比上一次上涨了那么几个,在家长看来,那都是感到欣慰的。因为,确实,这条路,是很漫长的,哪怕就只是挪动了一小步,那也是在进步了。 这两周的时间,对于这里的小朋友而言,或许就只是他们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阶段。而对于我而言,我真正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个疾病的凶险,真正意识到了打败的它的过程,真的是道阻且长! 但是,路再难走、再长,也总比没有路要强。而这条路上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由医生、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书写的,互相的信任与陪伴是前进路上最珍贵的记忆与动力。 在这里,我也有幸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舐犊情深”?在儿科的病房,给我的另一大错觉就是,比起那些小朋友,他们的爸爸妈妈到更像那一位“患者”。孩子病情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肩上整个家庭的重担……这一切,都需要他们去面对。这场战斗,是一场持久战,如果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真的很难。 我亲眼目睹过一位妈妈因孩子病情不太理想而默默落泪;也见过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小心撞到床栏而深深责备自己的场景;也见证过因为孩子夜里发烧而一夜未眠的父母……面对这个结局,他们可能很无奈,但是他们选择了和孩子站在一起,接受了这个挑战,成为了小朋友身后那个最坚实的后盾! 记得有一位小女孩的爸爸,他把她自发病开始的每一次检查结果、每天服用的药物、剂量等按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了本子上。每次他拿出厚厚的记录本的时候,我总是特别感动,或许他也只想记录与她共同成长的美好瞬间,无奈记录本上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药品名称和一堆检查结果的数字。但或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记忆吧,记录了他们父女间共同的拼搏战斗史。 一个人要变得坚强需要多久?在这些小朋友的父母这里或许只是一瞬间的事。也许前一秒他们还会因为自己孩子病情不太理想而感到沮丧,但下一秒,他们总能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现最坚强的一面,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去打赢这场战斗! 最后,再来聊一聊我在这里遇到的老师们吧。医院的外科实习过,当时就感觉外科医生真的太辛苦了,每天做不完的手术、收不完的病人、写不完的病程录,或许内科医生就比较轻松了吧。不过貌似我错了,血液科的医生们,似乎丝毫不比外科医生清闲。每天同样是写不完的病程录,需要时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x/5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又到一年一度的甜咸大pk
- 下一篇文章: 又一传统节日来袭,您会不会很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