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爆料

上文: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1.药性赋

上文: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2.脉决

上文: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3.汤头歌

下期内容:

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4.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2

第一部分中医学概要

因素: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

一、中医学形成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二、中医学框架

1、基础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诊断学

2、临床医学---内、外、妇、儿、伤、针灸推拿

3、方药学-----中药学(《本草纲目》)、方剂学(《普济方》)

三、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社会(疾病谱)

2、辨证论治---病证症、病治异同、三辨论治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

中医学—传统宏观医学(治病人)

3、医学模式西医学---现代实验医学(治病)

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

“自然哲学医学”

四、实用中医学主要内容

1、中医方法学与应用----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藏象学说-----五脏系统

2、中医生理学经络学说-----循行与分布

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病因学---外感、内伤、其他

发病学---邪正相争

3、中医病理学病机学---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传学---表里、六经、三焦、脏腑

诊法---望、闻、问、切

4、中医诊断学辨证---八纲、六经、三焦、脏腑、气血

预防---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

5、中医防治学治疗---治则、治法、措施

模式:气生成、运行、分类、作用

病理表现、中药调治、方剂应用

第二部分:中医方法学与应用

一、阴阳学说无虚、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歌与象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包括:自然之天地日月、四季昼夜、地理方位、天干地支、数之奇偶、性别、体质、形体、症候、药物等。

1、阴阳基本法则----对立、消长、互根、转化、交感。

阴阳有余邪气胜

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

阴阳不足正气虚

2、阴阳理论应用------寒热病的诊断与治疗----药物性

1)实热---阳胜---表现---用药----用方----针灸

2)虚热---阴虚

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两仪膏(人参、熟地)-----气血双补

坎离丸(归芎芍地知柏)----生精益血,升水降火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含义与特性、生成数(河洛)---时空、体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昼”。即时间和空间。

2、五行归类(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

法则:现象-----意象------法象(风----木-----肝)

内容:天干、地支、五季、五色、五味、五气、五音、五脏、五窍、五液、五体、五志、五腧、五德

3、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旺相休囚死)

五脏的生理与病理

五脏病的诊断与传变

4、五行的应用疾病治疗法则

情志与针灸、用药

*相生-----“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培土胜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

*相克-----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佐金平木、培土制水、泻南补北

情志相胜:怒胜思、喜胜悲、悲胜怒、思胜恐、恐胜喜

第三部分:中医生理学

一、精

广义:水谷之精、脏腑之精、肾精

1、精的含义

狭义:生殖之精

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精

3、精的作用:生殖、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滋养全身4、精亏表现:肾精不足

5、补精药物:地黄、紫河车、何首乌、石斛、牛膝、桑寄生、枸杞、桑葚、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黑芝麻、山芋肉

6、补肾填精方剂: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二、气

自然清气-----肺吸入

1、气的生成水谷之气---脾吸收、真气、全身

先天元气---肾化生

2、气的分类

根于肾间----元气—三焦----十二经------全身(生命原动力)

积于胸中----宗气-----贯心脉行气血,走吸道司呼吸

行于脉中---营气------化生血液,灌溉五脏六腑

行于脉外---卫气------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维持体温。

3、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与脏腑关系

4、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5、气的五脏调节----肺主气、脾生气、肝调气、肾纳气、心载气

6、气的病证:气虚、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滞(郁、结)

7、调治方药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蜂蜜

(2)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

(3)补气方:四君子汤(五脏分列)

(4)理气方:柴胡舒肝散、补中益气丸、木香顺气丸、生脉饮、苏合香丸(因部位选用)

三、血

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脾胃

1、血的生成

血精髓----肾

相关脏腑:心主血脉,变化而赤;肺主呼吸,朝会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精化血。

2、血液循

(1)方向性:离心与向心

条件:脏腑功能正常与脉道完整通畅

(2)运行机制:

脏腑:心肺肝脾(推动力和固摄力)

3、生理功能

(1)营养全身:面唇舌爪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肝)

4、血的病证-----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出血

(1)血虚:“淡”(面唇舌爪色淡无华)

(2)血瘀:刺痛、肿块、出血、色绀、脉涩

(3)血热:热、赤、红、数

(4)血寒:冷、痛、青、迟(5)出血:色淡势缓(气虚)、色赤势急(血热)、色黑有块(血瘀)

5、调治方药

(1)补血方药: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丸、八珍汤

止痛:川芎、元胡、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调经:丹参、红花、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

(2)活血方药:桃仁、王不留行、月季花

疗伤: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血竭、骨碎补、儿茶、刘寄奴

散结:三棱、莪术、水蛭、蟒虫、斑蝥、穿山甲

主要方剂:血府逐瘀汤(丸)系列、温经汤(丸)、复原活血汤(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药)、大黄蛰虫丸

(3)凉血方药:生地、玄参、牡丹皮、赤勺、紫草、水牛角------犀角地黄汤、清开灵、三宝(安宫丸、至宝丹、紫雪丹)

凉血: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化瘀:三七、茜草、蒲黄、降香、花蕊石

(4)止血方药:收敛:白芨、仙鹤草、紫珠、藕节、血余炭

温经:艾叶、炮姜

方剂:小蓟饮子、黄土汤、槐花散、云南白药、胶艾汤、十灰散

四、津液(水)

原料:水饮类食

1、津液生成脏腑:脾(运化水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津液输布:肾(主水)、肺(行水)、脾(制水)、肝(调水)、心(载水)、膀胱(水府)、三焦(水道)

3、津液排泄:汗、呼吸、尿、粪

4、津液作用:①滋养②化生血液③调节阴阳④排泄废物5、五脏化液:汗(心)、泪(肝)、涎(脾)、涕(肺)、唾(肾)

6、津液病证:痰饮、水肿、津液不足

7、调治方药

(1)养阴生津方药: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葛根、----生脉饮、增液汤

(2)利水渗湿方药:茯苓、猪苓、薏米、泽泻---甘遂、巴豆、牵牛、芫花、大戟-------五苓散、五皮饮、实脾饮、金贵肾气丸

寒痰:半夏、南星、白附子、白前、皂荚

热痰:贝母、栝楼、前胡、竹茹、天竺黄、桑白皮、

(3)化痰方药: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礞石

湿痰:苍术、白术、白果、半夏、薏米

燥痰:贝母、百部、百合、杏仁、知母

风痰:僵蚕、竹沥、天麻、勾藤

基础方:二陈汤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香芎二陈汤热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礞石滚痰丸

湿痰:苍白二陈汤燥痰:贝母栝楼散、二母二陈汤

风痰:半夏天麻白术汤(苓陈姜草枣)、定痫丸

五、气血水之间关系

1、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气津关系

3、血水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4、肝硬化腹水-----气血水相关

—Theend—

编辑:何芸熙

声明:本文转载,仅供同行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万医者,加入按专业、职称、职位、学历划分的万医生聚集的“医生社群”

●最权威最全面「医考神器」:书籍资料、网络学习卡、题库、直播

●医院一线医护补助全院最低?、医院。。。

●请让我们记住这25位医务人员,以示缅怀!

●服务项目

●医书吧

●医考吧

●医学直播

●各专业医生社群精准广告投放(点击率:万/月、万/年)、学术宣传等

●其他服务:都看看吧,或许有你需要的哦!

必须要赞一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社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x/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