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旋覆花。旋覆花能“消膈上结痰,唾如胶漆,心胁痰水。”(《名医别录》》“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热痰、湿痰、冷痰、饮痰、食积痰,种种变症,用旋覆花,虚实寒热,随症加入,无不应手获效。”(《本草汇言》》,故举凡消痰行水、下气软坚,皆可用之。

二、

厚朴。李东垣说:“厚朴,苦能下气,故泻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汤液本草》说:“厚朴消痰下气。”张锡纯说:“厚朴,为温中下气之要药。善开寒痰凝结。”(《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举凡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皆可用之。不过本品苦温,多用于湿痰、寒痰、气痰之症。

三、

枳实。《本草衍义补遗》记载:“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药品化义》说:“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消痰癖,祛痰水,逐宿食。”

《世医得效方》还记载了用枳实、皂荚为末,米饮为丸,米饮下,治疗痰结腑气、导致大便不通的经验。笔者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痰滞腑气,大便秘结不爽,从而导致脘腹不适、浑身困胀不适(包括冠心病心前区憋阀不适)之症,亦常获效验。故本品是泻痰消积,破气散痞要药,还有治痰气遏阻腑气大便秘结不爽之功。

四、

槟榔。故李时珍说:槟榔治“痰气喘急、大小便气秘。”(《本草纲目》)临床上槟榔不仅能杀虫消胀,而且是一味破散痰积的佳品,《别录》有言:槟榔“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日华子本草》言及:槟榔“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破痰结”。《本草汇言》言其槟榔“主治诸气”(治十三种气),其中就有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的内容。古代医家这些论述,有些是很有临床价值的,可借鉴者.

五、

大黄。为攻坚破积,扫荡血毒之猛将,不仅是泻下、行瘀(酒制)剂,而且也是祛痰剂,运用得当,借其泻下作用,并不失一味逐泻痰热的佳品,著名的礞石滚痰丸就有大黄,其他如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等,如细加玩索,均不难发现大黄寓泻逐水饮痰浊之功。所以历代不少医家对大黄逐水祛痰功用,作了大量的记载,如大黄治“膈上热痰”。(《东垣十书》》“泄壅滞……温疼热痰。”(《日华子本草》“除痰实……诸老血留结。”(《名医别录》》“破痰实冷热积聚。”(《药性论》》“破积聚…涤实痰。”(《本草正》)等等即是。用量30克/日,酒浸入药。可迅速解除癌肿导致之全身中毒症状。中病则止,勿使伤正。对晚期宫颈癌向邻近器官浸润转移,造成之里急后重,尿频急痛,配等量之白头翁,可迅速解除,配土元有祛瘀生新止血之效。另大黄荡涤热毒,釜底抽薪,对毒血症、脑病变,有迅速降低脑压,减轻脑部瘀血水肿之效。

六、

橘红。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本草纲目》记载:橘红“下气消痰”。《药品化义》记载“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药之上。”橘红、枳实,皆有行气化痰之功,橘红则偏横行而散,枳实则长于破而降。

七、

苏子。“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降,降而且散,故利痰郁。”(《药品化义》》《日华本草》记载:苏子“破癞结,消五膈……消痰气。”所以苏子不仅下气而消降胸、脘之痰,由于“味辛气香主降”,故对于痰气郁滞、腑气不通之便秘等症,用之亦佳。凡欲使痰气下降或化散郁痰者皆可用之。

八、

莱菔子。甘、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消食,解毒,《唐本草》记载:莱菔子“散服及包煮服食,下气,消谷,去痰癖。”《日用本草》亦记载:莱菔子“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谷。”朱丹溪还说:“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朱氏之言,虽失之过激,但说明本品化痰消积下气的作用是好的。

九、

猫爪草。猫爪草甘辛而微温,治疗由痰瘀聚结所形成的颈项和皮下痰核结节诸症效果较好,但运用者不多,尤其是我国南方医家运用者更少。

十、

蜈蚣。蜈蚣不仅能祛风定惊,而且能散结化痰涎,张锡纯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治“癫痛眩晕”,“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说蜈蚣是治噎膈急需之品是对的,但张氏这里所指的噎膈,系专指瘀血。这不免失之片面。笔者曾在治疗肿瘤疾病时,所见噎膈之症甚多,而噎膈多系痰涎阻膈,或由顽痰死血胶结而成,笔者亦常利用蜈蚣走窜化痰涎之性开闭通膈,对于形体尚旺盛、胃气未衰败之患者(指确诊为食道癌、胃癌之患者),常可在短期内起到开塞通膈之效。蜈蚣对周身内外停聚之痰涎,皆有破散作用。笔者治疗泌尿系结石属于痰瘀聚结之症,每用蜈蚣使其间,效验颇佳。

十一

皂。皂荚除顽痰,涤垢腻,功力最强,“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净洁,则诸症自除也。”(《本草经疏》》《本经逢源》亦记载:“皂荚,除顽痰垢腻。”所谓肠胃垢腻秽恶之气,就是痰浊。皂荚不仅对肠胃之痰浊有效,对化散上焦胶固之痰亦有效,《金匮要略》皂荚丸治“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就是用皂荚祛痰。不过皂荚祛痰涤垢之力较强,若重剂单行,往往胃中不适,故可配合“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十二

礞石。礞石不仅治顽、老痰胶结不化之症,而且有平惊悸的作用(按气惊不平又容易生痰)。《本草纲目》记载:礞石“治积痰惊痫……治惊利痰。”笔者用本品治顽痰、老痰胶结之症,察其痰之寒热而使佐他剂;属热痰胶结者,仿王隐君礞石滚痰义,佐加大黄、芒硝、瓜蒌;属寒痰沉冷痫疾,加白芥子、枳实、沉香粉(吞服)。

十三

瓜蒌。化痰散结,是治痰浊痹阻胸阳心痛要药。笔者治疗冠心病属痰浊痹阻者,每必用此,疗效亦佳。《本草思辨录》说:“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气,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痰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周岩的讲法,正误参半,瓜蒌实不仅能导痰下气,治热痰之症,而且能逐润痰热下渗从大便出,并非“不能逐之使去”,所以张山雷说:“益栝楼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本草正义》》

十四

薤白。薤白理气宽中,通阳散结,辛温滑泽而化痰。《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都是治疗痰阻胸阳、胸痹心痛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在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从长期用药的经验证明,瓜蒌、薤白二药同用,相得益彰,化痰散结的效果尤好,堪称化痰散结之一对良药。

十五

威灵仙。威灵仙祛湿通络,消痰涎,散癖积。《本草经疏》记载:“威灵仙……宣导善走,(治)心膈痰水,及日久积聚癫痕,挖癖,气块。”《药品化义》记载:“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本草正义》记载:“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因此,临床运用威灵仙化痰,重点是治积湿停痰癖积之症,同时可以松弛横纹肌.

十六

海藻。海藻软坚消痰,利水泄热、“气痰结满”(《药性论》)。《本草新编》记载:“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所谓“坚硬之病”,大都是痰结不散之症,故《本常便读》说;“一切瘰疬瘿瘤顽痰胶结之症,皆可用之。”

十七

昆布。昆布软坚、行水,消积破结而化热痰。《本草经疏》引东垣的话说:“瘰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已感到海藻、昆布软坚化痰的功用“大略相同”,现在临床上运用软坚化痰药,也大体依据古人的经验,常将二药同时使用。但二药相比,海藻药力比较缓慢,昆布药力较强,且有滑利痰涎之功。据古代文献记载,过服海藻、昆布“令人瘦”,所以临床上可以利用其化痰软坚之功来治疗躯体肥胖、动脉硬化以及高血脂等症属于热痰见症者,颇为适宜。古医籍中有海藻反甘草之说,言其海藻不可与甘草同用,此说不足置信。笔者用大剂量海藻软坚化痰治瘰疬、颈淋巴结核诸症时,特以甘草佐使其间,则取其调和诸药,再则取其二药药力相激,提高药效。

十八

牡蛎。牡蛎化痰软坚,是治痰浊结聚之瘰疬和腹中肿块常用之剂。同时还可“主气结心痛,心胁下痞热等症。”(《本草经疏》》本品生用、煅用功效不同,煅用则偏于摄精止汗,生用才能化痰软坚。海蛤粉与牡蛎同类,也有化痰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牡蛎偏于软坚散结化痰,治痰核癥瘕诸症,海蛤粉则长于治热痰粘稠不易咳出诸症。而海蛤壳、浮海石性相近,最善化痰软坚,清热泻火,养阴利水,为治瘿瘤、积聚要药。

十九

夏枯草。夏枯草“祛痰消脓,治疮疡,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药性备要》》(按:止痛,主要指眼珠疼痛)。张山雷说:夏枯草“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室,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本草正义》可谓要言不繁。

按:夏枯草清化少阳之痰结;生牡蛎+海藻化痰散结软坚。海藻+甘草,是取二药相激之性以提高其化痰软坚之功。

野菊花+山豆根系解毒散结之佳品,与甘草同用,解毒之功尤佳。

鸡内金消积化滞助消化,以杜胃肠中之痰浊复生。

犀黄丸、小金丹能解毒散结,对癌肿向淋巴转移之症乃必用之品。

藤黄有毒,久敷易使皮肤溃破,但本品消肿散结之功甚佳,与冰片共为末,少量外敷,

并不愤事。

二十

连翘。连翘清上焦心肺之火,历来用于清热解毒,散结,疗疮疡诸症。李杲说:“连翘乃“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义。”“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也。”(《药品化义》》“血结气聚”肺热郁而不化,就容易产生热痰;而热痰不清,又容易化痰毒。笔者治疗热痰聚结以及热痰化毒之症,每每选用本品,疗效颇佳。

二十一

玄参。玄参降火除烦,解毒软坚化热痰。张山雷对本品的功用讲得好:“玄参,此药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本草正义》》

二十二

元明粉。元明粉润燥软坚泻热痰。《医学入门》记载;“元明粉“治一切痰火”。《本草正》记载:本品“降心火,祛胃热,消痰涎”。《本草蒙茎》记载:“风化消轻而不降,乃膏梁易化顽痰捷方。”所以本品历来都是润泻热痰之剂,尤其是由于热痰塞闭而形成的急性病尤为要药。但要注意服法:应用药液化服。还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缓急而酌定。痰热泻清后应注意停药,以免过利伤正,但对某些痰热胶着病症,也可反复泻下,全在医者善用耳。

二十三

枇杷叶。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滇南本草》记载:本品“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本草再新》亦云:本品“降肺火,止咳化痰”。因此,本品清热化痰的功效,突出的是降气,凡因肺胃郁热、因热生痰之症,皆可选用。

二十四

竹茹。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对胆热挟痰引起之胸闷痰多,心烦难寐等症尤为适宜。竹沥甘寒,清化热痰功效尤佳,治中风痰闭、昏迷不醒以及淡热闭“心”等危重症,可以灌服。近年来有用安瓿密封制剂,可以随时启用,提高治痰热重症疗效。

二十五

车前子。车前子利水清热祛痰。《药品化义》记载:“车前子,味淡入脾,渗热下行,盖水道利则清浊分。”盖痰由湿聚而成,故本品系利湿而祛痰,将本品功用归纳为“镇咳,祛痰,利尿”(《科学的民间草药》)是比较确切的。

二十六

泽泻。泽泻祛泻痰饮,亦系通过利水渗湿泄热而起作用。所以《本草纲目》说:泽泻“泄湿热,行痰饮。”《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痰饮上犯“其人苦冒眩”,其理亦然。《本草正义》将本品消痰作用讲得比较透彻:“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以消痰。”

二十七

茯苓。茯苓是益心脾之剂,惟其能健脾益气,而性味又平淡,所以对实不耐补,虚不耐攻之各种痰症,尤为适宜。《本草正义》有言:“茯苓,能利窍去湿,祛惊痫,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日补阳。”此理甚当。

二十八

冬瓜子。冬瓜子甘凉,润肺,化痰,消痈,利水。陈念祖说:冬瓜子“润肺化痰,兼益胃气”。对年事已高、体质虚弱之热痰病患尤为要药。

二十九

薏苡仁有利湿排脓、健脾舒筋功用。本品化痰,系通过“健脾益胃”(《本草纲目》》而起作用。《本草经疏》记载:“薏苡仁……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补脾”、“渗泄”,即能祛湿化痰。本品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久服、重剂亦无妨。笔者治疗属痰浊凝聚成癌之症,皆重用本品,即益脾胃,又有助于治疗癌肿。对肺癌、子宫癌,尤应选用。

三十

半夏。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历代医家治疗喘满痰多、呕吐反胃、胸膈胀满(多因于痰)以及痰厥头痛必用之药。故《医学启源》说:半夏“大和胃气,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对呕吐、呕恶不止,诸药无效,或喧膈痰涎梗阻之症(如食道癌),可以在适用方中加生半夏和胃化痰(视病人体质强弱,每剂药用3~6克无妨)。古代和现代医药书籍中,皆认为生半夏有毒,这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局限的看法,笔者在用中药治癌工作中,常用生半夏化痰通膈、和胃止呕,在控制症状方面,生半夏优于法半夏,并未发生中毒现象。另外,凡适宜用生半夏化痰止呕之症,生半夏为降逆化痰要药,用时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鲜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生半夏为止呕要药,加等量鲜生姜解其毒,经治妊娠剧吐患者千例以上,确有覆杯而愈之效。痰涎甚重,非生半夏难去此缠喉之痰。生半夏为降胃安冲止呕圣药,与等量之鲜生姜、姜汁、炙草合用,既解其毒,又能止剧烈之呕吐,从而使胃气复苏。生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燥化皮里膜外之痰,久病入络。

三十一

贝母。贝母是解郁散结、清热化痰止咳要药,对心胸痰涎郁结、肺痿、肺痈、寒瘤、疮疡、喉痹、乳痈皆可用之。《本草别说》记载: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痰气。《本草会编》言及贝母“能解诸郁之症”。《本草汇言》记载:“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要药也。”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二种,均为化痰要药,区别在于:川贝母润肺化痰止血宁心,长于治虚热痰嗽之症,浙贝母则长于治痰火郁结、硬结肿痛及内痰疾病。

三十二

杏仁。杏仁祛痰平喘润肠。本品能化上焦痰浊,由于善降肺气,多脂腻,所以对痰气遇阻腑气之便秘亦有良效。本品确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三十三、胆南星。胆南星是清火化痰,治中风痰迷,惊风癫痫及一切内外热痰要药。只是由于“七制”、“九制”佳品较少,常影响治痰疗效。如获“七制”、“九

制”佳品,应以胶囊分装,用药液吞服为宜,这样既可适当减少用量和难闻之气味,又可提高疗效。

《增订伪药条辨》:“制造胆南星法:腊月黄牛胆汁,拌漂净生南星细末如稀糊,仍入胆皮内,悬挂有风无日处阴干,至次年将皮剥去再研细,用新腊牛胆同前制法,曾乎制至三年,其色犹黄白,至九年才褐色耳,此沈萍如法。其他如《本草明辨》制法,腊月,以漂天南星、川贝母备半,研极细末,以黄牛胆一具上开一孔,不令汁出,将二味和入于胆中,悬挂檐前风日之中,候干,去胆皮另换一胆,如是者九次,苟能一年一次,九年成功者最佳。”

三十四

前胡。前胡降气,散风热而祛痰,凡胸是膈、胁肋不利,咳痰不爽,皆可用之。由于有降气之功,内痰亦可选用。

三十五

桔梗,枯梗苦辛平,医家用作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之剂已久。《伤寒杂病论》治寒痰结胸用桔梗,治肺痈唾脓血亦用桔梗,皆取其苦辛清肺泻火。《本草求真》记载: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清气既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因此降气升清之剂,于痰浊聚结之症,当有效验。

三十六

白芥子。白芥子辛热,温中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散结,凡因寒痰阻滞所致之心、腹疼痛,痛痹、阴疸、流痰等症皆可用之,对豁利皮里膜外、胁肋以及体内空隙中所凝聚之痰涎效果尤佳。《本草正》有言:“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本品用量,现代文献记载,一般在3~9克之间。根据笔者多年运用本品的体会,只要辨证无错,剂量不妨大一些为好,至少在15克以上。

三十七

白矾。白矾酸涩而寒,消痰、利痰之力较强,凡痰涎壅塞较甚之症皆应选用之。《本草纲日》记载:白矾“能吐下痰涎饮癖……,追痰”。《长沙药解》记载:“矾石(指白矾)……善吐下老炭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干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藏府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所以本品乃消利顽痰饮癖之剂。临床运用,可装胶囊内,空腹吞服1克即可。

三十八

远志。远志祛痰解郁,益智安神。《滇南本草》记载:远志“行气解郁,并善豁痰”。《本草正义》说:“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名医别录》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秘要》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有远志,颇合此意。”可见远志祛痰益智之功颇著。

三十九

焦山楂。焦山楂消食积,散瘀血,治肉积、癥瘕、痰饮。食积、肉积,都是生痰之源,因此用本品化痰甚好。李时珍说: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块”(《本草纲目》)。本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因此痰瘀相兼之症,用之最宜,但一定要炒焦入药。

四十

炒麦芽。炒麦芽消食、和中、下气。消食、和中、下气,即是治痰之本。《药品化义》说:“大麦芽,炒香开胃,癥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本草求真》记载:“麦芽,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脾土,故能消导。凡拂郁致成臌膈(按:气机拂郁致成鼓膈,多系痰积之候)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因此,对体质虚弱,肝郁脾陷,食欲不馨之诸痰症,用之颇效。

四十一

神曲。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即可化痰。《本草求真》记载:“……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本草正》记载:神曲“逐痰积,破癥瘕。”《本草经统》说:“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培于酒曲。”但现在市售之所谓“六曲”,往往制作不良,并有煎煮后仍如顽石者,并非如《本草求真》所言,“其性六味为一”,所以笔者对痰积壅遏于胃肠胸膈之症,常以农家制作之甜酒曲随药吞服(每次0.5克)即可。

四十二

郁金。郁金本系治气郁、血郁之佳品,故有“郁金”之称,正因为具有良好的解郁作用;解气血之郁,即是治内痰郁生之妙剂,所以《本草汇言》说:“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现在郁痰内生之症日益增多,因此本品化痰解郁之功亦当引起广泛的重视。公丁香郁金相配,丁香辛温芳香,入肺胃脾肾四经,温肾助阳,消胀下气;郁金辛凉芳香,清心开窍,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二药等分相合,有温通理气,开郁止痛,宽胸利膈,消胀除满,启脾醒胃之功。对脘腹、少腹冷痛胀满,或寒热错杂之当脘胀痛,煎剂入胃不及一刻,即可气行、胀消、痛止(无胀感者无效)!对脾肾阳虚、五更作泻(包括部分肠结核)兼见上症者,效果最好。

四十三

石菖蒲。石菖蒲虽是辛温之品,但温而平和,因其芬芳清爽,是化痰开窍、祛秽理气之佳品,适用于痰湿蒙蔽、清阳不伸所致之神志不清、癫痫痰厥、胸脘呆闷以及耳目失聪诸证。《本草本义》说:石菖蒲“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石菖蒲化痰,重在豁心中之痰,这已为古、今医家在长期实践所证实,故《重庆堂随笔》记载:“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治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张山雷说:石菖蒲“开心孔”。石菖蒲治心中之痰,与远志配伍。发挥其“对药”作用,豁拨开窍、宁心镇静功用更强,若再与郁金同用,则又可扩大其化痰解郁作用。因本品系芳香之品,煎汤内服,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加之药源不济,故笔者常以散剂吞服,或入丸、散中与服。

四十四

黄药子。黄药子苦平而凉,化痰散结、解毒凉血功用较强,治疗痰聚瘿气、瘰疬疮疡较好。《开宝本草》记载:本品治“诸肿疮疡,喉痹”。李时珍说:黄药子“消瘿解毒”。《滇南本草》记载,黄药子“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痰火。与古方仅治项疼、咯血者不同。”本品虽性平味苦,但化痰软坚功效甚好,是治疗瘿瘤结肿诸证之要药,若与夏枯草、浙贝母等配伍则效果更佳。惟本品有毒,不宜过量久服,可以研末和提炼后外用。根据国内外不少资料报道,黄药子对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痛,以及食道癌、胃癌,均有一定疗效。

上述列举的药物,用传统的分类眼光看,有些似乎不属于化痰药,但不要圈子书本,要从实际疗效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药物的类属。自《神农本草经》到《本草正义》,历代医家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对中药的主治功用,都不断有所发展和补充,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中药本身的优势.

李古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忽悠
白癜风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x/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