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儿童肝脏损害的常见药物之中药篇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特别是儿童,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其身体机能差异也不同,明确药物剂量、疗程,合理的应用药物治疗,是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黄药子黄药子是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等功效。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从而限制了黄药子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出现过每天服用黄药子15g,连续6d出现高热,并确诊为药物性肝炎。有研究讨论其机制可能与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相关,并且发现其主要成分黄独素B为黄药子中的一类二萜内酯类成分。 柴胡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中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包括皂苷、黄酮、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类等。柴胡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氧化之功效。柴胡的主要毒性成分为皂苷,毒性作用靶器官为肝脏,因此把柴胡归结为一种具有潜在肝毒性的中药。 紫菀紫菀又名青菀、紫倩,系菊科,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止咳祛痰、润肺下气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风寒咳嗽、气喘等。有临床研究曾报道1例出生3个月的婴儿每天误饮含有紫菀长达15个月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腹水和门静脉高压。 菊三七菊三七是菊科土三七属植物,临床上用来治疗骨关节疾病,止痛,散瘀等,临床上发现了数例由菊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的案例。查阅国内文献发现导致肝小静脉闭塞主要集中在服用含有吡咯烷类生物碱的中草药。 大黄大黄与何首乌一样属于蓼科植物,具有清湿热、泻火、祛瘀解毒功效。但有部分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蒽醌类和鞣质类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大黄对小鼠的肝毒性体现在血清中转氨酶的变化,研究发现小鼠体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随着大黄给药浓度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 艾叶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近年来,随着艾叶在临床的使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有研究发现,服用艾叶挥发油剂量为(0.13~0.25)ml/kg的小鼠第1天ALT和AST即明显升高,给药后第3天肝毒性明显,在给药7d后,血清中ALT,AST,AKP和TBI升高,ALB降低并且伴有肝体比值增高,该试验对比艾叶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急性毒性,发现艾叶中挥发油成分对大鼠的肝脏影响最大。 薄荷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地上干燥的部分,在我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中药,其应用比较广泛,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等功效。为了探究薄荷引起肝毒性的机制,很多学者做了一系列研究,有学者发现薄荷油在使小鼠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同时,小鼠肝组织内的SOD含量降低而MDA含量升高,这2项指标都是反映肝脏内氧化程度。因此可见薄荷油损伤肝细胞机制与过氧化性有一定关系,推断发生炎症反应也是薄荷油致肝毒性的机制之一。因薄荷油导致机体潜在肝毒性的机制比较复杂,暂时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明确机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aozia.com/hyzgj/2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土三七rdquo不等于
- 下一篇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边莲白花蛇舌草